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征途上
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以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
照亮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
他曾组织并领导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
他在晚年评价自己
“一生只做一件事”
那便是矢志不渝为中国研究核武器
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是最晚被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就是朱光亚
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物理系校友
南大“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得主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纪念朱光亚先生诞辰100周年
回顾其科研生涯与卓越贡献
1924年12月25日
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颖好学的他
怀揣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
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踏上了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
1941年
朱光亚考入西迁至重庆的
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物理系
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朱光亚(前排左二)在西南联大时期与同学合影
1946年9月
22岁的朱光亚
随考察组前往美国学习原子弹相关技术
面对千里迢迢赶来的中国考察团
美国却毫不留情地表示
不会向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
开放原子弹研究技术
美国的核垄断政策
使他们无法接触到前沿技术和知识
也让朱光亚更加坚定了自己
“为中国造出原子弹”的决心
青年朱光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朱光亚跟随吴大猷留在密歇根大学
开始学习原本并不熟悉的核物理学
四年留学岁月里
他成绩全A,年年获得奖学金
25岁时便取得了核物理博士学位
1947年,朱光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时留影(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
在朱光亚心中
祖国和人民所需
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远在美国留学的朱光亚归心似箭
他与进步同学们团结起来
组织中国留学生座谈会
并牵头撰写了一封
号召大家归国的公开信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朱光亚《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1949年底
这封公开信被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上
得到52名有志回国效力的留学生响应
大家纷纷签下自己的姓名
这封信表达了海外学子
对祖国的炽热思念
更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
强国富国的崇高理想
迅速在留学生群体中引起轰动
助推了一场回国热潮
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上的公开信
1950年2月
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
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前
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
“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成为当时第一批
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游子
回国仅4天的朱光亚
就站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
成为当时物理系最年轻的副教授
在北大任教期间
朱光亚撰写了《原子能和原子武器》
这是国内较早系统介绍核武器的著作之一
1952年,朱光亚与夫人许慧君在北京大学
1956年
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
(后发展为近代物理研究所)
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时中国核武器的研制还是一片空白
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不少人从未见过铀是什么样子
为此,朱光亚亲自深入一线
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
共同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在他的领导下
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0年代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
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
朱光亚潸然泪下
他终于完成了年少时的梦想
在当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
朱光亚作为领头人
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更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
带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从无到有
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研体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一成就背后凝聚了
朱光亚等众多科学家
无数的心血与智慧
1969年9月
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
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并取得成功
中国地下核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了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
1970年6月12日
经毛泽东批准
46岁的朱光亚
与钱学森一起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钱学森分管导弹武器与航天技术
朱光亚分管核武器与核技术
这展现了对其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
1974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朱光亚
1987年4月,在国防科工委高技术发展工作会议上,钱学森(右)与朱光亚亲切交谈
朱光亚为祖国科研贡献了一生
成就卓然,荣誉等身
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1999年9月18日
朱光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直到这时
他的事迹才渐渐为人们所知
1993年,朱光亚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2004年12月
为表彰朱光亚在原子能科技领域
作出的卓越贡献
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
国际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
命名为“朱光亚星”
而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
朱光亚谦虚地表示
“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我很不敢当……
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
做了一些工作
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
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
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2004年12月,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在81岁正式退休后
朱光亚依然时刻心系祖国科研事业
即使身体抱恙,无法说话时
他仍在以纸笔进言
条条提议,拳拳之心
他曾讲: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2011年2月26日上午10时30分
朱光亚病逝,享年87岁
他离世当日
北京漫天飞雪,让那个春天更显肃穆
据北京天文台相关人士介绍
“朱光亚星”恰好每日上午10时30分落下地平线
无论是巧合还是其他
这颗以他命名的“星”
都将在浩瀚的宇宙中绽放永恒的光芒
成为人们对这位核事业开拓者的
永久追忆与深刻思念
星星的光芒,象征着永恒与不朽
朱光亚先生的一生也是如此
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
给予他的颁奖辞
是对其一生最好的诠释: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
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60周年
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以“大先生”引领“大学生”
2024年10月11日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
与科学家精神宣讲会
走进南京大学校园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同志之子
朱明远研究员
和“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同志之子
于辛高级工程师
莅临现场
讲述父辈为国铸核盾的感人故事
激励南大青年师生
以实际行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同志之子莅临宣讲会现场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同志之子莅临宣讲会现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宣讲会现场
2024年12月25日
是朱光亚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在这特殊的一天
我们缅怀朱光亚先生的
动人事迹和卓越贡献
更要继承和发扬
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纪念“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同志
朱光亚先生的事迹
激励着每一位南大学子
以实际行动追逐梦想
以满腔热忱回报家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社 京报网 共青团中央 央广军事 人民网 CCTV 《中华英才》半月刊 中国科协之声 环球网 南京大学新闻中心 档案馆等
策划:王雪纯 李乐怡
文字:李乐怡 党嘉禾
编辑:戚茗秋 何思佳 王雪纯
责编:王 俊 李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