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郑树森院士:有温度的医生,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2024-07-22   中国网财经   阅读量:254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您心目中有温度的医生是怎样的?在就医途中,遇到过让你心头一暖的好医生吗?

    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医师协会会长郑树森受媒体邀请,谈自己作为“70后住院医师”,是怎么在行医过程中践行温度的。

    有温度的医生,在于“心中有患者”

    “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在于‘心中有患者’,始终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用最好的技术挽救更多生命。”郑树森院士说。医生的温度,可以是诊疗服务中的一些小细节,比如门诊中耐心的倾听、一句暖心的安慰;也可以是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攻克难题,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郑树森院士祖籍衢州龙游。当医生治病救人,是他从小就立下的志向。

    郑院士说,关于童年的记忆,有一幕情景印象非常深刻:上学途中会经过一家中药铺,远远地就能闻到中药香,堂上长胡子老先生为病人搭脉看病,处方给药,年幼的他对此充满好奇,心向往之。

    到了少年时期,他正式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治病救人的理想。父亲非常支持他,时常谆谆教导:“要做有道德的医生”。

    大学毕业后,自1973年开始,郑树森院士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那时我还是一名住院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时刻以踏实、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对于每个病人、每台手术,都必须做到了如指掌。”郑树森院士回忆,那个时候,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来医院查房、换药、开医嘱、记病程录。即使已经回家了,吃过晚饭,他还会骑着自行车回医院,到病房看一看住院的病人情况如何。外科基本技术,都是在住院医师期间积累打下基础的。

    随着临床工作的时间越长,接诊的病人越多,郑树森发现遇到的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越多。“有很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危重,寄希望于手术挽救生命。可当我们手术打开病人的腹腔,却没有好的办法去医治他们,最终只能无奈地重新缝合回去。每当遇到这样的患者,我觉得非常痛心。”

    他意识到,医者要做强,首先要做精。普外科包罗全身,不够细分和深入,其中,肝胆胰外科是普外科手术中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曾被誉为外科手术的“禁区”。

    越是难度大,越是要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突破。郑树森毅然选择了肝胆胰外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领域。从1983年至1989年,郑树森院士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进一步精进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不仅追求手术精益求精,练就了过硬的肝胆胰外科手术技巧;另一方面,也开启了科研之路,阅读外文文献,英语教学,培养了从临床-科研-临床的思维。

    1990年到1992年,他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专攻肝移植技术。刚开始是在实验室里,从动物实验做起。

    郑树森院士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每次动物实验要准备三头猪,一头是“供体”,一头是“受体”,还有一头猪提供输血。

    手术成不成功?“受体猪”术后情况好不好?那段时间,郑树森经常吃住都在实验室,观察“受体猪”移植后的情况。很多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他一个人守在实验室,观察记录,总结经验。就这样,他主刀完成了200余例试验猪的肝移植手术。

    图注:上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副主任医师赴香港学习肝移植手术,这是他和同事与实验猪的合影。两年后他回到杭州完成了浙江首例肝移植手术,并最终成为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

    1991年10月,郑树森作为第一助手,完成了香港首例临床肝移植手术,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当时,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主任范上达教授代表院方,真诚地邀请郑树森能继续留在玛丽医院工作,并许以高薪,但一心想回内地改变落后医疗现状的他婉言谢绝了。

    学成归来组建肝移植团队,完成我省首例肝移植手术

    1992年,学成归来的郑树森回到医院,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肝移植团队,开展肝移植动物实验研究。当时,国内肝移植工作已停滞10年,郑树森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建动物房,进行动物移植试验。1994年,郑树森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例胰肾联合移植,该病例创造亚洲最长存活记录,开拓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1996年,胰肾联合移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医更是如此。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止步不前,就很难走得更远。在郑树森院士看来,副主任医师阶段是一个医生成长最快的阶段,因此要加倍努力,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到了主任医师阶段,他也没有停下脚步,在肝移植领域不断探索,持续创新:“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解决,通过创新突破,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999年,他带领浙一团队完成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创国内肝肾联合移植最长存活记录。

    活体肝移植是肝移植技术难度最高的手术,尤其是小儿活体肝移植。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郑树森致力于攻克活体肝移植顶尖技术,推动我国活体肝移植事业发展。同年完成大陆当时年龄最小(9个月)的婴儿活体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

    2004年,郑树森院士团队完成首例劈裂式肝移植;2009年完成首例双供肝活体肝移植……

    在郑树森院士的带领下,肝脏移植创新团队在全国31个省市指导肝移植工作,推动国内肝移植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同时,还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将肝移植技术辐射海外。

    2010年,郑树森院士团队率先开启医学“一带一路”战略,远赴印度尼西亚成功开展活体肝移植、赴美国讲授肝移植的中国技术、向澳大利亚直播示教活体肝移植手术,成为移植外交的典范。

    2015年,郑树森院士领衔的浙江大学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

    如今,郑院士带领树兰医院器官移植团队,依然不断创新,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疑难重病患者排忧解难。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郑树森院士团队制定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得到了国际移植界的认可,并成为国际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可以通过肝移植获得新生;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将肝移植技术辐射海外。

    如今,70多岁的郑树森院士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多的时候一天连做4台手术,手术持续到深夜,但第二天一早他会准时出门诊或查房。他时常笑称,自己是“70后住院医师”,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后辈:“我是70后医生,我还年轻着呢!”

    郑树森院士表示,从医从教近50年,一直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如今回头看,正是不断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不断的努力奋斗,才得以让梦想实现:“用我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技术去挽救患者。”

(责任编辑:谭梦桐)

郑树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普通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