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陈立泉:推动锂电突围 从跟跑到领跑 | 大国科学家

2024-05-31   中科院之声   阅读量:115

    编者按

    2022年,中国科学院携手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共同打造“大国科学家”宣传品牌,讲好中国科学家创新故事,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卓越贡献,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氛围。

    5月30日,我们迎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大国科学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国科学家”最新故事,共同感受这份迈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守48年,实现中国锂电池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全球领跑,他就是中国锂电池研究的开拓者、领路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

    浙江丽水,全球首套原位固态化固态电池电网侧大规模储能电站项目——浙江龙泉磷酸铁锂储能示范项目正进入并网前的最后调试阶段,预计近日将实现并网,建成后可根据调度需求进行充放电工作,解决新能源消纳、电网局部拥塞等问题。这项融合了多个自主创新技术的重大项目,就是由陈立泉院士主导推动建设。作为我国锂电突围的领跑者,如今,84岁的他依然奔波忙碌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立泉:最简单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为国家做贡献,我出生就是从一个贫农家庭出生的,国家好了,当然自己就好了。

    心中装着国家,是陈立泉一生科研的使命。1976年,他得到中国科学院公派德国交流的机会,从事晶体生长研究。善于学习的陈立泉发现,德国的朋友都在研究一种叫氮化锂的材料,他询问后得知,氮化锂可以用来制备固态锂电池,瞬间激发起了他的兴趣。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立泉:当时一个德国朋友告诉我,说这个材料可不得了,这个氮化锂将来可以做电池,做固态电池。这个固态电池可以用来开汽车,这一句话就把我的思路打开了。这个材料如果这么重要的话,那为什么我不去研究呢?

    36岁的陈立泉毅然决然地申请“转行”。他立即给中国科学院写信,开始这个更具有产业前景的研究方向。1978年,陈立泉回国,倡导并牵头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一系列锂电池重大项目。没有实验室就和别人共用实验室,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不断的失败和探索,终于,在回国10年后的1988年,我国第一块固态锂电池在物理所诞生,这块电池,就是陈立泉亲手制作的

    但就在这时,全球的技术风向又发生了变化,1990年,日本索尼公司宣布液态锂离子电池开始商业化。意识到中国不能在这个技术上落后于人,陈立泉立即投入到了液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并前往日本学习考察。1998年秋,依靠自制的设备、国产原材料和中国人自己的技术,科研团队建成了第一条年产量20万只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中试生产线,解决了规模化生产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技术和工程问题,随后,他开始走上了推动电池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立泉:好文章不等于好技术,好技术不等于好产品,好产品不等于好市场。文章、技术、产品、市场是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的。

    陈立泉不断推动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上团队取得一个个突破,研发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综合性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为世界第一。就在液态锂离子发展势头正旺的时候,陈立泉又将目光瞄准了他最早的研究领域——固态电池。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立泉:(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到了极限了。另外它的安全性,电池里头中间的电解液是传递锂离子的,电解液是可燃的有机溶剂。

    陈立泉很早就看到了液态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于是带领团队又啃起了固态电池研究的硬骨头。最后他与团队创新性提出了“原位固态化”技术路线,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的世界难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李泓:学术方向的转变,也使得我们到目前为止积累了非常多的研发的成果。所以在每一个重要方向上做到准确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家精神。做到了第一之后,还在考虑如何能可持续地,在新技术到来的时候,依然保持世界领先。所有做事情的出发点,都首先要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体会最深的家国情怀。

    作者:帅俊全 张春玲 养少鹏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王颖

陈立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凝聚态物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