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科技报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专访陈立泉院士(下)

2024-11-01   新华社客户端   阅读量:53

    编者按:新华对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动能”打造的、以产业数字化为引擎的“文化+”融媒体平台,旨在依托多种传播形态,推动跨界、跨域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展现中华大地万千气象。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让中华文化美美与共。

    他已从事锂电池研究48年,开创了我国固体离子学研究新的学科领域,半个世纪来荣誉等身: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身成就奖……他也被认为是中国锂电产业奠基人,是我国锂电池方向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他就是固体离子学和新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

    本期新华对话由业界资深科技投资人黄郑主持,邀请固体离子学和新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围绕“电动中国”概念、全固态电池的研究、新能源行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黄郑:我们国家能在新能源赛道成功“弯道超车”,有一家很重要的行业龙头公司——宁德时代。您觉得从宁德时代的成功经验来讲,有哪几点是最具有启发意义?

    陈立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的支持。比方说从经费上的支持、科学院出台“既要搞基础研究也要搞产业化”的政策,如果说国家不支持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第二点,学校、研究所和企业,要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如果研究院所出成果后都自己开公司是不行的,一定是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合作起来。好文章不等于好技术,好技术不等于好产品,好产品不等于好市场,不同的人干要干不同的事儿。

    黄郑:我知道您是上一个世纪40年代出生于四川南充,早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之后又较早地公派到德国学习科技的前沿。您是怎么从青年时代成长到最后成为科技界的泰斗,为行业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其中的心路历程可否分享一下?

    陈立泉:我开始上学是念私塾的,新中国成立后从私塾上小学,上两年后去考初中。考初中要走100里地去,900多人最后只收了60个录取。初中班时我每一个月要回家一趟拿饭钱,而且每个月要自己去背米,当时也没有电,用的煤油灯,我第一次用电灯是上高中之后。考大学填志愿时,我首先就想到清华大学,后来才知道成立了一个中科大,最后就听老师建议考了中科大。我第一次坐汽车,就是从南充坐汽车到重庆,去上大学。我对电动汽车如此感兴趣、好奇用电池驱动汽车,就有这个经历的原因。

    我第一次到物理所是去实习。当时有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姓陈,这个人是基本上物理的这几个方面都接触了。我去的时候他在做有机半导体,当时没有半导体所,但他在物理所做有机半导体,后来他就去做激光器需要晶体,而我是学晶体生长的,后来就又跟他有关系。另外一个老师是搞理论的,我之所以能改行就跟他有很大关系。那一年科学院派代表团到德国访问,第一站就到了我所在的马普固体所,他正好是其中的一个团员,当时我就问他我能不能转行,他大力支持我转。

    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是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跟当时的条件、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比如当时为什么选我到德国去?因为之前我参加青年代表团到日本访问,错过了去干校学习,然后就被选上去读外语。在我学外语期间,马普固体所派代表团到科学院来访问,约定双方各派4个年轻人到对方单位做学术交流,因为我在外语学院学了英语,就被选上了。我是有机遇并且抓住了,但这也不完全是我抓的,是人家帮我抓的。总之,第一重要是机遇,第二是勤奋。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我们能够做到现在,完全是因为国家给的这些机遇。

陈立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凝聚态物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