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程顺和:守望麦田数十载,只为“粮安天下”

2021-07-19   新华报业网   阅读量:28

    今年5月,在国内首次成功选育出的高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通过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评鉴,破解了小麦“癌症”——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小麦主导品种。

    2013年9月程顺和院士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 ,在CIMMYT小麦杰出科学家Ravi的陪同下考察该中心总部试验田,并搜集了小麦遗传资源,交流赤霉病、锈病等主要病害的育种改良方法与成效。

    扬麦33的第一选育人,就是被誉为“南方麦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

    2014年5月8日程顺和院士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试验基地扬麦23品种展示田里。扬麦23为201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中强筋小麦品种,是程院士选育的第一个中强筋小麦品种。

    “人家都说北方才能种好小麦,在我看来,南方小麦也一定行。”在通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路上,人们总能看到,戴着眼镜、挎着帆布包的程顺和永远步伐坚定。

2014年5月26日,程顺和院士在“中国种业十大功勋”颁奖晚会现场。

    育种是一项极其艰苦繁重而周期又很长的工作。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每年从秋播到夏收漫长的7个多月中,不管风吹雨打、烈日酷暑,都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在田里观察、记录、测试,收获后还要对种子进行考察。这样的事,程顺和一干就是几十年。“要想培育出好品种首先要吃得了苦”“不辛苦不会有好的收获”“搞科研哪有不苦不累的”……他总是这样对自己和学生说。

2019年5月3日,程顺和院士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试验基地查看小麦长势。

    “我对小麦很有感情,只有和小麦在一起,才不会感觉精神空虚。”数十年来,程顺和一直坚守在麦田中。为了寻找小麦育种的突破点,他长年累月泡在试验田、温室和实验室里,到了小麦生长后期,他更是从早到晚工作在田间地头,甚至家里买房子都把“靠近试验田”这一因素放在首位考虑,为的就是方便常去田里转转。农科所小麦室主任高德荣介绍说,在程顺和院士的影响下,所里将宿舍盖在试验田旁边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

2021年6月11日,程顺和院士带着他的研究团队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作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农机作业,程顺和牵头引进所里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并带头学习;为了及时掌握最新理论,早年间学习俄语的程老57岁重学英语,59岁学会电脑打字,61岁钻研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不要觉得年纪大了,自己就不行。”程顺和说。

2021年6月11日,程顺和院士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人工温室内观察小麦的长势。

    躬耕大地,以田为家,程顺和收获的科技奖励如麦穗一样沉甸甸。除了扬麦33,他还参与和主持育成对我国粮食增产发挥重要作用的扬麦系列小麦品种18个,其中扬麦3号、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于1991年、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难题。

    尽管由于身体原因,行动已稍有不便,但程顺和院士仍然经常来到所里指导年轻的研究人员作小麦研究。

    风吹麦浪,粮安天下。为了推动赤霉病综合防控,确保我国口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绝对安全,2017年,78岁的程顺和院士牵头成立了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2016年、2018年、2019年,他还发起三届黄河论坛,促进学术交流。

    如今,程顺和院士已年过八旬,虽然肺部经历了重大手术,他依然时刻关注科研。

    “科研我还要继续搞下去,小麦的赤霉病还要继续研究,我要一直干下去。”这是他人生最坚定的选择。

    策划:肖勇

    撰文:蔡姝雯

    摄影:郎从柳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责编:纪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