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两头乌和火腿两张“金名片”的金华,迎来了一位“养猪”院士。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
运动鞋、T恤、夹克衫、黝黑的脸庞,印院士的身上,带着农业专家典型的和蔼可亲的气质。一开口,湖南口音,中气十足,声音爽朗;聊开心了,镜片下眼睛一亮,会开心大笑;一眼认出在金华曾经工作的学生,主动上前,“来,我们要拍张照的”。
40多年来始终琢磨如何养好一头猪的他,常常笑称自己是名“猪倌”。正是这名“猪倌”,和他的团队一起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重金属的产业难题,打破了多年来外资企业对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垄断。
其实,去年10月,印遇龙院士就曾到金华参加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并在市科协主席施怡伟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金华两头乌遗传育种与改良重点实验室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智慧猪舍。
一回生二回熟。看得出来,这一次,他对金华两头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年出栏量、养殖规模到相关产业链,掌握得清清楚楚。
“金华两头乌和宁乡花猪很像,无论是体型还是毛色,区别在于两头乌的黑色在头尾,宁乡花猪的黑色在腹背。”主要研究湖南省地方猪的他认为,两种猪在肉的品质和生产性能上来说各有特色和优点,但相比之下,金华两头乌的产业链做得更好,产值更高,“所以这次宁乡市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企业都来了,来向金华取经。”
他建议,可以利用“中国四大名猪”(浙江金华猪、湖南宁乡猪、四川荣昌猪、江苏太湖猪)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建立四大名猪产业联盟,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带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生怕说话不严谨,后续还笑着补一句:“如果四大联盟做不起来,两大联盟(指金华两头乌和宁乡花猪)肯定可以做起来的。”
养猪的院士,吃猪肉也不一般。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到金华后吃到的生切火腿,“比之前的淡了,很好,这次吃了5片”;还有金华经典菜式红印馒头的最佳搭档,“红烧肉也很不错,是块好肉”。只不过,毕竟是农业科学家,美食家形容一块好肉或许是从色香味形,在他口中则是肌内脂肪。
“肌内脂肪含量高,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大理石纹,是猪肉好吃的重要指标,一般的猪肉在3%左右,有的能达到8%,一般越多越好吃,比如日本和牛,它的肌内脂肪含量有20%,所以好吃。”他说,让一头猪的肉好吃有个小诀窍,小的时候不上山,让它长膘;等离出栏快一个月的时候,再找个封闭山头让它满山跑,“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质好。”
这次来金华,印遇龙又多了一重身份 ——金华金华市人民政府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专家顾问,并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科技合作项目,重点研发两头乌节能型专用饲料。
“在保证猪肉安全和好吃的前提下,尽量节省生产成本是当下最大的难点,对养殖户来说,节约成本最重要,养猪有钱赚才有积极性。”那么,怎么节省成本?最关键的是饲料。
近些年来,印遇龙带领团队采用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科学的饲料营养和高效的种养结合模式,让优质生猪生长更快,并保持原有的风味和品质。这一次,他将为金华两头乌研发专用饲料。
“母猪料、仔猪料都不一样,吃的不同且养的方法也不同。”他表示,培育“美味猪”的前提是猪肉的安全性,因此饲料重金属是否超标、药物抗生素残留是否超标等都是掌控重点,“还要给猪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搭配科学养殖方法,提高抗逆抗病特性,猪少生病少用药,品质自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