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养殖业向新:院士养的猪,特别在哪里?
“宁乡人会读书,宁乡人会喂猪。”在传统农业时代,这是对一个地方民风、物产的最好褒奖。11月2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宁乡市花猪产业文化园,立即被憨态可掬的小花猪吸引。
明清县志记载,宁乡花猪“较他地产者更肥美”。地方猪种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然而和我国很多地方猪品种一样,宁乡花猪一度面临着种群灭绝的风险。
问题恰恰出在“肥美”二字。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仕柳介绍,土猪的瘦肉率约为30%,而主流瘦肉型猪常常能达到60%以上。“传统宁乡花猪的肥膘有三、四指厚,消费者往往望而却步。”
吃得多,长得慢,在养殖产业中,这往往意味着缺乏竞争力。“宁乡花猪生长期长,料肉比高,养殖成本也高于一般瘦肉型猪,群众觉不划算,慢慢地越养越少。”
从2003年开始,宁乡人李述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宁乡花猪的种群保护。“当时纯正的宁乡花猪,已经不太好找。我们翻山越岭,终于在偏远山村找到了7头纯种的公猪,50多头母猪。”利用这些珍贵个体,李述初在流沙河建立了湖南省首个地方良种猪保种场——流沙河花猪保种场,成立了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既要“增肌减肥”,又要“保留风味”,还要走向大规模产业化,宁乡花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宁乡市与湖南农业大学、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成立宁乡花猪种业创新中心,挂牌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宁乡分中心,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专家团队为宁乡花猪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现代化的宁乡花猪养殖栏舍
“宁乡猪基因组血缘关系鉴定”“生长育肥阶段的营养需求研究”“宁乡花猪亲本及其配套系生长发育研究”……一系列尖端课题研究为花猪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为花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过去做生猪育种,离不开一杆秤、一支笔。瘦肉、骨头、皮、肥膘是多少?用秤来称重,用笔来记录。当年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来对花猪优中选优。”杨仕柳说,如今,宁乡花猪的全基因组图谱出来了,分子育种技术用上了,自动化养殖、图像识别估重、轨道机器人巡视这些新技术,“都不新鲜了”。
95后博士研究生高静霞抱着宁乡花猪幼仔
在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印遇龙院士团队学生、95后博士研究生高静霞已经连续在养猪基地呆了好几个月。
“要对四个批次五百多头猪进行精确的测量、记录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哪些长得快。”在大量精准数据的基础上,高静霞试图找出影响宁乡花猪生长速度的关键基因点位。“一旦匹配成功,育种就有更明确的方向。”
“我们绘制了高精度的宁乡猪基因组图谱,揭示了肉质和风味背后的分子机制。在基因区域中发现了与脂肪代谢、肉质特性相关的关键基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业战略联盟理事?印遇龙说。团队综合利用各方面育种技术和饲养手段,提高宁乡猪瘦肉率,降低料肉比和脂肪沉积。
“如今的宁乡花猪,个头比过去大了,但肥膘厚度却薄了一半,瘦肉率超过50%,传统的风味也得到了保留。”李述初介绍,院士团队还为企业开发了生态化养殖的软硬件设备,污水排放比一般猪圈减少了80%。
印遇龙院士怀抱宁乡小花猪
中科院亚热带所、湖南农业大学、岳麓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企业作为推广主体,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政府则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科研与产业的无缝衔接……从濒临灭绝发展到三产融合,宁乡花猪产业在全国地方猪产业中崭露头角。2023年,全市宁乡花猪存栏25万头,出栏近50万头,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7.25亿元。
“宁乡猪的发展充分体现‘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三方合力不仅提升了宁乡猪的市场地位,也为其他地方猪种的产业化提供了示范。”印遇龙说。(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叶晓楠 孙超)
责编:陈亚楠、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