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百年黄杨院士家

2024-02-21   扬州晚报-扬州网   阅读量:101

    ■张旭

    大年正月初三,我受组织委托,来到仙女镇苏新村周圣组看望慰问回乡省亲的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先生。周院士家位于村子中间,是一栋二层小楼,看上去好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建造时间久远,再加上没有装修,整栋房子显得很普通。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来过周院士家,对他家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周院士兄弟姐妹四个,他是老大。1982年,他从江都中学考入南京大学,1995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留学,取得古鸟类博士学位,2010年,45岁的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时隔一年,他当选中科院院士。老二周忠平盐城工学院毕业,先后在江都区审计局、行政审批局工作。老三周忠强淮南医学院毕业,现在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老四是一个女孩,叫周玉红,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担任上海图书馆国际交流处负责人。一家兄妹四人全上大学,这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通农村家庭,绝对是一个奇迹。

    此次,我与周院士聊到这个话题。他说他爸爸当时当大队会计,妈妈是一个农民。子女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生计,爸爸还给一些企业代账,妈妈在农闲时跑到村里的供销点里当临时营业员;然而,就是这样,家里还是捉襟见肘。周院士说那时最怕开学,一开学老师就要催缴学费。尽管收费低,但再低也是钱啊,兄妹四人同时上学,家里哪有余钱呀?

    周忠和是1965年出生的,与我大哥同龄。他的父母都是标准的农民,谈不上什么文化层次,然而,他们心中有一个朴素的念头,只要孩子能够读得下去,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而他们兄妹四人也非常争气,最终全部圆了大学梦。苏东坡老先生在《三槐堂铭》里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家庭应当把忠厚正直作为家训,同时要教育子女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才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在与周院士一家人多年相处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周忠和不但是中美两国双院士,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2012年9月,国家启动实施“万人计划”,首批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共6人,周忠和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领的团队在鸟类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五年前,我在陕北从事对口帮扶工作,得知子洲县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消息后,2020年春节我邀请周院士去考察。周院士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邀请,并于当年10月率领团队来到了子洲县,对当地恐龙足迹化石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院士赴子洲县“寻龙”,也深化了东西部对口帮扶的内涵,为苏陕合作平添了一段佳话。

    这样一位蜚声世界的大专家、大学者,一开始我以为高深莫测,不好接近,然而周院士“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不但能小酌两杯,还会掼蛋,与我想象中不苟言笑、清高自持的科学家形象相去甚远,他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院士。

    周院士学问大,为人谦和,热心公益,他的人格魅力,让人时时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受。这与他的家教密不可分。早年家境贫寒,周忠和放学回家都要帮助家里干农活;父母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他们任劳任怨、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教育了他,并最终影响了他为学做事、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周忠和的父母不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身处中国农村最基层,但他们识大势,明事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言传身教,对周家兄妹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去年,周院士的母亲身体有恙,我前来探望。不经意间发现他家院子里,靠近西墙处长了一棵硕大的小叶黄杨,有两层楼高,胸径有20多厘米,绿色葱茏,身姿挺拔。小叶黄杨生长极慢,没有百十来年成不了这样的气候。我问了周院士的母亲,她说这棵黄杨是有年头了,她已经八十多了,在她嫁入周家前,这棵树就有了,算起来应该有百年上下了。我说我见过不少小叶黄杨,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这么大的小叶黄杨非常珍贵,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周院士的弟弟周忠平说前几年老有花木贩子到他家来,开价十万,“这不是钱的事,再多的钱,也不会卖”。是啊,嘉木树庭,亭亭如盖,这棵上了年纪的小叶黄杨树,饱经了岁月沧桑,见证了周家兄妹的成长,已经深深融入了周家人的骨子里。

    责任编辑:进展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