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11家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科技历史人文工程。十余年来,已有近六百位老科学家接受采集,全国上百家单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计获得实物原件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近34万件,音频资料近56万分钟、视频资料近47万分钟,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以及从事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系根据“采集工程”历史资料整理而成,在“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以飨读者。
1927年,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一个平民家庭。10岁那年,日军轰炸绍兴城,亲眼目睹惨状的他内心被深深刺痛。
“我们怎么没有飞机呀?怎么没人反击呢?”从此,他立下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发展中国国防事业的志向。这位立志为家国安定而奋斗的少年就是屠基达,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屠基达院士
屠基达长期从事飞机设计工作,成功设计国内首架两侧进气下单翼传力的机身结构。此后,完成初教6国内首创小飞机全铝合金半硬壳结构设计,主持我国第一次飞机测绘设计,主持研制成功国内第一种改型歼击教练机及歼7系列飞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填补国内空白的工程技术工作。除此之外,他还主持并推动了中国第一项与西方军工合作的项目。通过引进英国航空电子设备改装国产歼7,成功使中国军用飞机进入国际军售市场,拓宽了我国军事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渠道。他主持设计成功的5种飞机中,有2个机型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个机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3个机型(系统)获得国家金质奖,涉及飞机总量达数千架;1993年,获得中国航空工业个人最高荣誉奖——“航空金奖”。
主持歼7改进改型
歼7飞机在使用时,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救生系统不安全、目标探测视力差、航程及作战半径小。1968年8月,国防工业会议正式决定将歼7飞机转至成都飞机厂生产,并要求完成歼7飞机改进任务。屠基达挑起歼7飞机改型重担,担任设计组长。
歼7I型机是在歼7原型机基础上改型试制的2倍音速的单座轻型歼击机。1970年起,屠基达组织了全机静力试验,重新设计和试制歼7I型飞机,改加左机炮,改无极调锥和进气道唇口,并于1975年获得国家定型。随后,屠基达又主持了带救生系统的歼7Ⅱ飞机和歼7M飞机改型的设计工作。歼7Ⅱ型飞机设计中的难点当属弹射救生系统的设计工作,屠基达大胆创新,将带盖弹射改为敞开弹射;舱盖改为固定风档;将防弹玻璃改为后折返的舱盖,实现零高度低速度下安全救生的目的。经过反复论证和数百次试验后,该系统终于在1979年随歼7II飞机一起被批准定型。歼7II型飞机配置的火箭弹射救生系统保证了在国内外连续多次安全跳伞成功,获得航空工业部部长的嘉奖,并获全国质量金奖。歼7Ⅱ型飞机是歼7系列飞机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因其性能稳定可靠、技术成熟,成为以后该系列飞机大发展的基石。歼7从I型、II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逐步完成了仿制到自主研发。
歼7Ⅱ型飞机编队飞行
推动“超7”项目成功立项
此后,屠基达又推动了“超7”项目的成功立项。
“超7”(也叫FC-1)飞机是一个以外贸机为目的的研制项目,国内称之为“中国战斗机-1”。因其是在当年我国主力战机“歼7M”基础上改进而成,所以又被国际上称为“超7”。“超7”项目开发之初,没有国家任务,也没有国家资金支持,这个项目能够“无中生有”,和以屠基达院士为首的老一代航空人紧紧抓住了难得机遇并不屈不挠的坚持有很大关系。1987年12月,中美双方经协商,各自自费合作搞既改机身又改机翼的性能更好的歼7M改型机,并把此次改进项目称为“超7”。1988年8月30日,屠基达一行赴美洽谈“超7”项目的合作,出发前,屠基达准备了进行7个月初步设计工作的协议草案,包括对格鲁门SOW初稿的修改意见以及内部人员安排、研制费用估算、研制进度和分工设想等。11月,美格鲁门公司发布新闻,宣布格鲁门公司要与中方联合进行“超7”项目。1989年1月,“超7”项目正式启动。然而不久,“超7”合作项目迎来了第一次曲折,合作项目被中止。在项目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屠基达没有放弃,和大家一起,继续寻求国外发动机和航电设备的合作供应商,并对飞机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终于,他们等来了机会。1991年,成飞公司重新启动“超-7”项目,得知这一消息的巴基斯坦表示有兴趣参加联合研制。次年1月,屠基达等5人飞往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本次行程的目的是向巴空军全面介绍超7方案,请巴方评估。
屠基达等人向巴空方介绍了相关方案,包括两种发动机的可靠性、寿命、价格、安装方式及维护性,将来中国是否生产这种发动机,以及飞机的各项作战指标,价格控制等各种细节问题。
此次出访结束后,屠基达立刻带领大家着手中、巴合作超7项目的中方初步建议书,不久,巴方向中方提交了报告《超7——巴基斯坦空军的要求》。此后,双方多次互访研讨相关事宜。
1992年6月,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超7”的意向备忘录。就这样,“超7”项目重新接上了中、巴合作的关系,为日后的雄鹰出世奠定了基础。
2003年8月25日,“超7”飞机首飞
谈到屠基达在推动“超7”合作项目中起到的作用时,成飞公司总设计师陈金琰说:“‘超7’项目的成功,少了他来推动,我们会有很大的困难的……”“超7”合作项目几经变动和反复,漫长而曲折,是屠基达用他清晰的思路、准确的判断、以及精深的学术造诣,推动着一项项谈判和国际合作扎实有效地进行,为中国军用飞机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富有远见的思路。他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为追赶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技术,为军用飞机的国际合作设计研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屠基达
(1927.12-2011.2)
飞机设计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侯淑萍.蓝天事业的垦荒人_屠基达[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8月.
[2]侯淑萍,钟良.航空先驱屠基达[J].科学家,2019.
[3]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