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长夜中的十七个瞬间 航空前辈的抗战烽火记忆

2024-09-03   航空强国   阅读量:820

    今天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79年前,奋战14年之久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新中国的航空领域中,有无数的老前辈在自己的青年、少年时代亲历了那段艰苦岁月,他们中很多人的航空梦、报国志也是从那时萌发。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们在抗战中的十七个人生一瞬,一起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年代。

    荣科:不做亡国奴,少年夜奔出沈阳;要当科学家,男儿改名救家邦

    经历事件:“九一八”事变、长沙大火、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建设

青年时代的荣科

    荣科出生于1914年,沈阳人。1931年,17岁的荣科升入高中二年级,开学没几天,日本侵略者就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血气方刚的荣科不甘心在侵略者的统治下生活,“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夜里就辞别父母,和同学一起躲着日军的炮火,随着向关内逃难的难民队伍逃往新民县,从那里爬上闷罐火车到达北平。1931年10月,荣科进入了以招收东北流亡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北平私立弘达中学继续高中学业。在校期间,“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受列强欺辱,就是因为科技落后,想要强盛只有靠发展科技,于是将自己的名字荣贵勤改为荣科。“科”者,科学救国之谓也。

    1938年,荣科在长沙入地方行政学校工矿辅导员班受训,不料因与在延安的同学通信,被学校开除。不久,日军进犯湖南,兵至汨罗,1938年11月13日,国民党长沙守军仓皇中火烧长沙,当天夜里,荣科从睡梦中惊醒,只穿一条短裤冲出房门,冲出火场跳入湘江逃命。逃生后的荣科身无分文,幸而有在军医院当院长的东北老乡帮忙,让荣科当了一个上士文书,坐伤兵船去沅陵,而荣科这个文书却是“无文可写,无书可读”,做得最多的活儿是当拉船的纤夫,拉着满载伤兵的木船艰难前行。

    劫后余生的荣科后来在抗战中从事过铸铁铸钢,锑、汞冶炼,盐矿、金矿开采等工作,直到1943年,荣科才经朋友介绍被贵州省大定县新建的航空发动机厂招聘为铸造车间主任,在航发厂工作,荣科的收入比在金矿少了很多,妻子也因此失业,但他并不在乎,当时,航发厂准备仿造美国的“旋风”式9缸活塞式发动机。荣科夜以继日地消化、掌握美国资料,并抓紧试制铝镁合金铸件和钢铸件,自行研制优质铸铁材料,最终使发动机活塞环使用寿命由1000小时提高到1万小时,得到了嘉奖。多年后,荣科成为了航空冶金、特种铸造的一代宗师。

航材所领导在一起学习(右一魏祖冶、左二荣科、左一杨晨光)

    徐舜寿:“航空救国”为抗战“独立自主”早在心

    经历事件:“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

1936年,徐舜寿在清华实习工厂

    徐舜寿出生于1917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时,为了躲避战乱,他转学到离家较近的嘉兴秀州中学读书。1933年9月,16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金陵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录取,经过认真考虑,立志要“航空救国”的徐舜寿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的航空专业。

    1935年12月9日,满腔热血的北平爱国学生发动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反对成立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徐舜寿也参加了这次运动。

    1937年6月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笕桥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检验部门工作。后来,他评价当时的工作是“洋气十足”。“我在检验部门工作,上司依靠洋人,气焰很盛。我看不惯,所以去上海投考了前中央大学航空机械特别班。”徐舜寿后来在回忆中说。

    若干年后,徐舜寿在主持设计新中国自己的战机时,曾提出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论”的观点,可见独立自主的精神,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深埋徐舜寿的心中。

徐舜寿与试飞员于振武在歼教1飞机旁交流。

    顾诵芬:看轰炸忍辱孩童撕书本发宏愿誓造战鹰卫祖国

    经历事件:七七事变

少年时期的顾诵芬

    顾诵芬出生于1930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他正好生活在北平。“七七事变”后的北平,除了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颠沛以外,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顾诵芬心中,还有一件令他感到耻辱的事一一学校发下的书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老师要求将其中所有提及国耻纪念日等有反日倾向的内容撕掉。

    “七七事变”后的7月28日,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轰炸机就从顾诵芬家上空飞过,投下的炸弹似乎近在咫尺,7岁的顾诵芬对那一幕有极为深刻的记忆:“二十九军的驻地距离我家只有几千米,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顾诵芬说,当时人们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幸好住西屋的一位老师韩汝霖是刚从德国回来的,他受过防空训练。他告诉大家立刻钻到桌子底下,防止屋顶被冲击波震塌而受伤。

    多年后,在一次报告会上,已经成为著名飞机设计师的顾诵芬讲到:“其实,这些年我在实现着一个童年的梦想。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在北平目睹和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狂轰滥炸,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我要设计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

顾诵芬院士手持歼8Ⅱ战机模型

    吴大观:赴考场偏巧遇战火看飞机想要改专业

    经历事件:“八一三”淞沪抗战

1937年刚从扬州中学毕业的吴大观。

    吴大观出生于1916年,1937年吴大观从扬州中学毕业,准备报考清华大学。当时的考试办法是从北京把考试卷子运到上海,在上海组织考试,考试时间是8月10日,吴大观等几个同学于8月6、7号到达上海。就在等待考试的那几天,局势紧张了起来。临到考期,有告示贴出,说是由于铁路已然不通,卷子没有运到,考试取消了。紧跟着就是8月13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的中国守军,无奈之下,吴大观在上海的表哥给了他路费,要他们几个同学赶快回家。于是他们在混乱中从车窗爬进火车,走嘉沪线到了嘉定,然后又坐到苏州的火车,返回镇江。

    后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长沙组织了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的前身),吴大观等几个同学就写信给长沙临时大学。扬州中学当时属于名校,长沙临时大学看他们是扬州中学的毕业生,立即答复:不用考试,可以保送,只要学校写个证明就行。于是吴大观就和两个同学带着扬州中学的证明到了长沙。

    后来,吴大观随学校迁到了昆明,还在机械系念了三年。那时日本飞机轰炸很厉害,吴大观觉得得做些什么,刚巧他有一个同学是飞行员,于是他常常到同学所在的巫家坝机场的航校去看飞机,这个航校就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因为战乱迁到昆明。同时,西南联大也有一些有关航空的杂志,吴大观看了一些后,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学航空,于是改了专业,这一改让中国多了一个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