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走近黄伯云院士(二)

2021-11-05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院新闻网   阅读量:576

    吃苦耐劳是精神的底色。1945年黄伯云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有一个科学梦想。黄伯云的幼年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国家经济科学实力薄弱,农村地区的孩子出生在土地上,成长在土地上,绝大多数人继续着世代沿袭的生活传统,辛勤耕种。离开熟悉的家乡,去追寻不是农民身份的职业罕见稀奇,是村子里的大事。黄伯云小时候学习用工刻苦,成绩总是班级里最好的。每天放学回家,就放下书包去帮助家人放牛,干农活。懵懂的孩童时期,他感觉到架桥,盖房,修路的人都是大科学家,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大人物。

    “我小时候读书,对科学家非常崇拜,读了《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总觉得科学家非常神秘。”科学家的梦想深深地烙在黄伯云幼小的心田,他曾在《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下“立志当一名科学家”。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是个恪守中国传统道德的朴实农民,看着黄伯云爱读书又有志气,便经常鼓励他:“自古好儿男都讲尽忠尽孝,讲知廉知耻。要尽忠,就要刻苦磨砺,学到真本领,成为国家栋梁;要尽孝,就要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父母脸上增光....回顾父亲说过的话,他认真地说“我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只是像父亲教导的那样吃得苦耐得劳,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家训和期待,化为实践梦想的动力,凭借勤奋努力,黄伯云以优异的成绩于1964年考入了中南矿治学院现中南大学前身,从放牛娃变成科研路上的学者。1969年黄伯云大学毕业后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直到1980年。异国求学工作获国际肯定。

https://sph.csu.edu.cn/__local/6/D4/B5/9932FC704FD41D3F47D174B2FDA_ABC00E07_EC201.png?e=.png

黄伯云院士和他的家人

    1978年,黄伯云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录公派出国留学生,“国家那时候还很穷,吃饭都吃不饱,还要拿出这么多钱送人到国外去学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梦想,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 黄伯云参加出国人员考试,并以学校参考人员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冶金部出国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及AMES国家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美学习和工作的八年时间里,累计发表了十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怀抱赤子心行三万里回国路。1988年,他拒绝了美国企业和高校的高薪聘请,毅然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了中南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的归国留学人员。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黄伯云面临种种困难,在生活方面,没有户口本,到粮店买不到粮食;在美国有2部汽车,回国是2辆自行车;收入也从美国的每月几千美元到回国后的每月100多元人民币。而他无怨无悔,始终认为“国家的需要永远是第一选择”。

    “国家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送我们出去,是去留学的,而不是‘学留’的,我们应该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他在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作为获奖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为知识分子,能把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回国投身科研事业。2005年3月28日,胡锦涛主席亲自给黄伯云教授颁发奖状,黄伯云以他的成功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虽然,走上领奖台只有短短的几十步,但黄伯云却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https://sph.csu.edu.cn/__local/C/69/6D/1369CA893BFE3D3AF18B2D686FE_A3B333A1_C58C0.png?e=.png

《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展播:黄伯云》

    “我们是经过了20年的奋斗,所以我们是十年磨一剑,我们还不止磨了十年,差不多近二十年。

    ——黄伯云

转载至:红色中南故事  微信公众号

黄伯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粉末冶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