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许健民院士: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2021-07-20   中国气象局新闻网   阅读量:268

丁亦鑫 王雪纯

    编者按:2021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为了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人民网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出《同上一堂公开课——百年科技强国梦》融媒体系列访谈,向公众讲述科学家们的科研梦想、攻关历程和家国情怀,以此展现百年大党的不懈奋斗与辉煌成就。

    从太空俯瞰地球,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气象卫星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观云测天、开展气象预报的方式。

    自从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气象卫星以来,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五十多年的历程,许健民便是这半个多世纪艰苦探索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

    回忆起最初发展气象卫星的日子,许健民依然历历在目。

    1969年,一次突然的冰凌灾害使全国大范围通讯中断。灾后周恩来总理提出:“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由此,拉开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的序幕。

    1970年1月,中央气象局成立701办公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前身),负责气象卫星的规划、卫星发射后对卫星的运行管理,以及从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及服务等工作。1986年,许健民被调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担任主任。

    在风云气象卫星系统工程中,航天部门负责从太空获得观测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接收处理、以及卫星的规划,则由卫星气象中心承担。“地面系统建设工作体量大,涉及专业面广,需要多专业科技人员协同完成。风云一号第一颗卫星发射以前,我们卫星气象中心上上下下都在为数据接收处理的准备工作忙碌着。”许健民说道。

    气象卫星的研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卫星在那么远的地方对地球进行观测,我们需要知道每一个瞬间卫星在哪里、它又是什么姿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记录并分析。”

    许健民回忆道,光这一件事情就做了大概三年时间。“在三万六千公里高空的静止卫星上看地球,当时谁也没有做到完全纹丝不动的云图,我们第一个做到,这一点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除了日常工作,许健民在生活中也展现了一个气象工作者的严谨和认真。

    “你看!这些都是我坐飞机时拍的云图!”许健民向记者自豪地展示道。将飞机航拍云图和卫星云图进行对比分析,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自然界里存在的事实和道理原本是很简单的,但由于我们看不清,因此会认为它非常复杂。”在许健民看来,科学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更是需要从日常点滴积累起来,才能把气象的万千世界展示给公众。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批科研人员,在一穷二白中奋进,在无数个拼搏的日日夜夜坚守努力,才换来中国气象卫星的星光闪耀。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试验性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颗风云卫星直抵浩瀚苍穹,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形成了包含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在内的风云卫星家族,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业务气象卫星观测系统的三个国家之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8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高时效的气象卫星数据,并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37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

    “几十年来,我们实现了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卫星观测的业务化,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卫星对地观测网的正式组成部分。”许健民说。

    谈及累累硕果,许健民表示,党和国家的重视是最根本的因素。“当时,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来过我们卫星中心,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大家持续不断的鼓励和支持,这是中国气象卫星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们卫星气象中心来讲,我们通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建立了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非常高的队伍,否则不会有现在这个成果。所以,事业和人才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未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气象领域的队伍里来。”

  (责任编辑:张林)

许健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卫星气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