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有幸见证了十几年来的省创新大赛,看到同学们富有创新的成果,感受到同学们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也看到了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3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在江门参观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公开展览后,为广东青少年的创新成果点赞。
刘人怀院士在大赛开幕式上致辞。
刘人怀院士曾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专家,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任教,曾任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刘人怀院士围绕大赛亮点、挖掘青少年创新精神、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等话题侃侃而谈。他寄语,广大青少年要坚定报效国家的科学志向,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扛起振兴国家科技事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大旗。
南方日报记者:请问刘院士如何评价本次大赛?
刘人怀:我感觉广东省的青少年创新大赛越办越好,我很喜欢。我自己一生与科技创新紧密接触,从18岁开始搞科研,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时候我没有指导老师,一切都靠自己摸索,但最后还是成功了。这个项目对我自己的锻炼价值很大,并从此就“深爱”上科研。从那时起,我就认识到科研对中华民族、对祖国非常重要,国家强盛和科技的强大紧密相关。没有科技强大,我们国家也不会强大。
我一辈子搞了60多年的科学研究。今天我看到这么多青少年参加比赛,他们努力地发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研发项目解决这些问题。总体来说,今天展示的项目都不错,希望他们接下来要一直继续努力。因为科学研究就是要做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障碍,都要去想办法改变,哪怕多次失败也不要怕。失败乃成功之母,科技创新就要有这种精神。
从事科研工作可能会很苦,但我希望广大有志于科技创新的青少年不要害怕失败,要坚持一路往前,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如果完成了一个非常光荣、非常伟大的任务,从事科研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为国家、为人民作了贡献。所以,我今天看到孩子们这么努力,希望他们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未来可以为祖国作更大贡献。
刘人怀院士在展览现场指导参赛学生。
南方日报记者:对于青少年如何树立科技创新要讲诚信的价值观,您有何看法?
刘人怀:做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乱说,不要只做到1分,就说已经达到10分了,吹牛皮绝对不能允许的。科学不能作假,作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真正做出科研成果。
所以我在学校上课时,总是要求学生们首先要讲诚信,不能做假账,不能说假话。我一直提倡讲真话,这样工作、生活才会有意义,才能做出真正的成就。
南方日报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刘人怀:我认为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点“过度”了,主要是课外课程太“充实”了。所以,我主张要减少课外培训。现在很多孩子接受的校外培训甚至可能超过了校内培训,一方面家长的经济负担很重,另一方面孩子的发展也“跑偏”了,我认为没必要。
现在社会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小学生提前学习初中的课程,初中学生则提前学习高中的课程,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我认为,学生们应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青少年时代。从小学开始就快乐地读书,快乐地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提升广大青少年的创造力。
南方日报记者:当前存在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玩手机的现象,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人怀:随着手机的不断“进化”,智能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进行通讯更加方便了,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的资讯。但手机普及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我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手机里的虚假信息太多了,让人难辨真伪,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此外,智能手机往往拥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对于部分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沉溺其中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所以我个人非常不主张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学校。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实习生 罗慧庭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实习生 罗慧庭
【作者】 董有逸;杨兴乐;罗慧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