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头颈黏膜黑色素瘤(MM)是一类高发于东亚及中国人种的恶性黑色素瘤亚型,病因不明,恶性程度极高, 5 年生存率只有 20-25%,临床上尚缺乏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法。聚焦这类具有显著中国人种特异性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张志愿院士及其团队人员开展迄今最大规模的MM基因组特征图谱描绘及相关靶向治疗的转化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依托国内最大的 MM-PDX 模型平台,首次利用遗传信息学注解的MM-PDX模型队列开展“1×1×1”模式的小鼠临床替代性试验(PDX Trial),进一步证实了在分子分型的黏膜恶黑患者中开展“生物标志物驱动”临床试验的可行性,为后期靶向CDK4治疗恶黑患者提供实践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在2019年4月以“Analysis of mucosal melanoma whole genome landscapes reveals clinically relevant genomic aberrations”为题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期刊。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专家Shoushtari 教授对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称赞该研究为开展黏膜恶黑的临床转化提供了“蓝图”。同时,“绘制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组特征图谱并提供潜在治疗策略”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启动“SHR6390 治疗CDK4 扩增的复发或转移性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探索性研究”的临床试验(ChiCTR2000031608)。若结果符合预期,将为该疾病的诊疗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为MM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图1:课题组报道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组特征图谱描绘结果,利用遗传信息学注解的PDX模型队列开展了“1×1×1” 模式的临床替代性试验,证实了针对CDK4基因扩增的患者靶向用药的可行性。
图2: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编辑邀请MSK 肿瘤研究中心专家Alexander N. Shoushtari 教授进行了专栏评述:对本研究的发现和PDX模型指导的临床转化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在患者中开展CDK4抑制剂临床试验的可行性,称赞该研究为临床转化提供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