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为鱼“拼命” !他让这种鱼跃上千万家庭的餐桌

2025-05-08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阅读量:73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8日)播出《曹文宣:人行万里 鱼跃千江》。

人物名片

    曹文宣,1934年出生于四川彭州,今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鱼类生物学家。九上青藏高原,他用“裂腹鱼”的演化,创新性地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一生潜心研究,他让“武昌鱼”从野生鱼种跃上千万家庭的餐桌;他从2006年起持续呼吁长江实行长期禁渔,推动“十年禁渔”成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历史性工程。

    为鱼“拼命” 

    澜沧江上他与死亡擦肩

    对鱼痴迷的人,不计其数;一辈子和鱼打交道,也不罕见;但把一条鱼做出顶天立地的学问,做成功在千秋的事业,岂是寻常。曹文宣甚至记不清,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1956年8月,曹文宣在青海参加西里沟鱼类资源调查。

    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65年前。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畔,大雨下了三天三夜。30多人的科考队迷了路、断了粮,26岁的曹文宣去附近村镇找粮食,只能依靠竹篾溜索横渡澜沧江。行至江心,溜槽突然脱离索道,他被吊在数十米的高空晃荡,脚下是咆哮的江水,头顶是两根随时可能崩断的皮带,发出令人心颤的“咔咔”声响。

    “吊在河中间命悬一线,只能一只手牵,一只手扶,用了很大的劲翻过去。”曹文宣回应。

    曹文宣70年治学之路,岂止是惊魂一刻,简直是九死一生。在颠簸的路上,他连人带车箱滚落泥塘;在无人区的夜晚,他与跳蚤同床而眠;无数次下河抓鱼,他曾染上血吸虫病;长期直面高原强紫外线,他一度患上严重的白内障,眼睛几近失明。

    喜欢上山打鸟、下水摸鱼

    他从山水间走进科学大门

    1934年,曹文宣出生于四川彭州,为躲避日军轰炸,7岁的他随家人迁居到依山傍水的小镇“海窝子”。正是好奇贪玩的年纪,青山绿水,成为他嬉戏的乐园;飞禽走兽,都是他儿时的玩伴。

    喜欢上山打鸟、下水摸鱼的淘气少年,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敲开了科学的大门。高考填报志愿,哥哥建议他报考华西大学的王牌学科——牙科,他坚定地选择了华西大学的生物系,也因此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承钊院士。

    曹文宣说,“在生物系的时候,刘承钊先生给我们做报告,对我启发很大,两栖爬行类,卵怎么产,生活的地方什么样,他都亲自去采集。”

△大学时期的曹文宣

    到激流险滩中去,到悬崖峭壁间去。台上的先生讲得逸兴遄飞,台下的少年听得如痴如醉。多少年后曹文宣依旧感慨,“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去探索真知”,是让他受用一生的教诲。

他让“武昌鱼”游上百姓餐桌

    1955年,曹文宣初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他领到的课题是梁子湖团头鲂和三角鲂的生态学研究。白天他是渔民,光着膀子撒网捕鱼,任皮肤晒得黝黑;晚上他是学者,借着如豆的灯光,在摇晃的船上,观察并绘制胚胎发育过程。

    滴滴汗水,化作论文中的字字句句。团头鲂这个名字听着陌生,但它另一个名字——武昌鱼却因诗词家喻户晓。曹文宣在论文中写道,团头鲂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合人工养殖,他还在报纸上发表题为《漫话“武昌鱼”》的文章,建议全国推广。“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传诵在诗文中的鲜美野味,由此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他用一条鱼

    论证“世界屋脊”的隆起

    在曹文宣的论文里,一条鱼,可以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可以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他曾九次踏上青藏高原,足迹遍及青海湖、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峡谷及阿里地区。面对危机四伏的荒野,他身边总是带着两件物事——渔网和猎枪。

    “我头几年进西藏考察,每年都要死人的。我也从汽车摔下来过,摔在泥塘里面,没有摔死。”曹文宣说。

△1966年,曹文宣(中)在青藏高原冰湖中(海拔5700米)采集水生生物标本。

    曹文宣在青藏高原采集了上万条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鱼类新物种。更大的收获,是他通过裂腹鱼演化的三个阶段,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过程,让一条鱼成为地质演变的活证据。这项跨越学科的研究成果,后续又被冰川学、地质学交叉印证,轰动学界。

    首倡“十年禁渔”

    他代表鱼类提出意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曹文宣敏锐发现,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白鱀豚、白鲟这些水中精灵慢慢绝迹,“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数量锐减。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野生家鱼彻底灭绝,人工养殖的家鱼也会陷入基因退化,中国人将无鱼可吃。

    曹文宣曾亲眼目睹鄱阳湖上的绝户网、洞庭湖上的挖砂船。“把小鱼都捕起来了,资源就没办法恢复,鱼越来越少。我代表鱼类提出意见,希望能够得到保护。”

    早在2006年,曹文宣便率先主张长江全面禁渔十年。随后,他又联合13名院士,发出保护长江生物的倡议。

    反对声如潮水般猛烈袭来。尖锐的诘问仿佛利刃:禁渔为何要达十年之久?岂不是断了渔民的生计?甚至有渔民上门找他理论。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也深知背后的难处。他一次次叩问自己,如果长江没有鱼,渔民未来能在江中捞起什么?迟做不如早做,不如现在就做。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正式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仅仅四年时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显著回升,曾经难觅踪迹的江豚在长江之中频繁露脸,或吐水嬉戏,或逐浪觅食,用灵动的身姿宣告着长江生态的好转。

    年过九旬的曹文宣,因为身体原因很难再去野外考察,他叮嘱学生们,一定要走出门,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之间。我们培养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解决具体问题,不一定要什么SCI文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个国家才有帮助。”

记者手记:

    推开曹文宣院士办公室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堆满水生态调查与鱼类研究资料的办公桌。金沙江、洞庭湖、雅鲁藏布江……文档上的一个个地名,镌刻着先生曾经跋涉的山河,也无声地诉说着先生内心深处的牵挂。

    这位91岁的老人,已经将70载岁月献给了鱼类研究。70年何其漫长?足以让江边垂钓的懵懂少年,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0年何其短暂?以至于踏遍万水千山,他依然觉得没去够、没做完。无意显赫的声名,他总是转身走向山野,似乎这世间繁华与他全然无关。但奔流的江水、游弋的鱼群,自有答案。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Ⅰ陈怡

    记者丨凌姝 倪晶依 徐之昊 谭思为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新媒体丨李瑞

    统筹丨朱敏 李航

    视频编导丨周欣平

    摄像丨刘逸晗 王波涛

    视频剪辑制作丨周欣平

    包装设计|曹懿心

    鸣谢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