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曹文宣院士呼吁以科技创新助力“十年禁渔”

2023-03-19   科学网   阅读量:101

    “先进的水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月18日,水生动物保护与生态安全峰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举行。众多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水生动物保护与生态安全”展开研讨。

曹文宣院士致辞。孙慧摄

峰会会场。孙慧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年禁渔”计划首倡科学家曹文宣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湖北素称“千湖之省”,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最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日渐加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里程碑计划背景下,还需继续利用研究成果与科技创新,更好地保护水生动物与水生态安全,为所有生物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40年专注研究银鲫,为中国人食用的鲫鱼贡献了70%的产量。他在峰会上分享了自己关于鲫鱼基因组演化机制的研究成果以及育种技术新突破——桂院士带领团队,对六倍体雌核银鲫能够成功单性生殖的奥秘展开了研究,通过对鲫和银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银鲫基因组实际上并非六倍体而是双三倍体,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双三倍体”的概念。

    桂建芳团队通过细胞学观察,揭示了银鲫有较强的清除有害基因突变的能力,从而使这种鱼类能够在长达82万年以上的时间里,稳定地维持这种奇妙的繁殖方式。在鲫鱼育种方面,桂院士团队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该团队通过对金鱼龙睛因果基因编辑,繁育出更加优美的金鱼;通过敲除银鲫的肌间刺主效基因,培育出了无肌间刺的新种银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在峰会上探讨了海水养殖转型升级中的种质保护与创制。包振民认为,养殖业的转型升级,种质是关键。我国已经建立了成功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科技强渔,推动水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而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水产良种。普适性的品种与专门化的品种各自适应不同的养殖方式。在当今海洋牧场建设的热潮中,合理根据牧场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苗种,并将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多组学技术为种质的保护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等的研究,有助于探查种质资源情况,开发新的资源,研发高效装备。

    据悉,包振民团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水产多物种泛基因组IBD集合分型技术平台,形成了18个海洋动物泛基因组IDB单倍型集群数据库,并获得了极高的准确率,从而发展出多样的育种模型与算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在峰会上介绍了鱼类的良种良养良销,以及在其中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

    刘少军团队通过大量远缘杂交实验,发现了杂交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基因组特性、繁殖规律等,发展了包括一步法技术与多步法技术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他表示,用一步法技术杂交出的合方鲫具有肉质好、生长快、抗病强的特点,以这一代合方鲫为基础,用多步法继续杂交出的合方鲫2号则在原基础上获得了抗逆性强、能适应池塘稻田藕田等优点,此后还可继续培育合方鲫3号等;在多步法杂交过程中,合理利用母本、父本的杂交优势,能够更好地创新种质资源。该团队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了合方鲫、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等优良品种。多步法技术还可用于培育天然雌核发育鱼,由此繁殖出的天然雌核发育团头鲂具有草食性、生长快、两性可育的特点。

    据悉,本次峰会上近二十位专家学者针对水生动物育种与基因研究、濒危水生物种与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以科学手段助推“十年禁渔”计划实施提供了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