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华鲟增殖放流即将开始 “达标鱼”排队体检中

2024-04-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阅读量:32

    长江上海江段作为中华鲟的栖息生态保护地,每年都要进行中华鲟的增殖放流,今年的活动将从4月12日开始。这几天,在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即将放流的中华鲟做体检。

    中华鲟增殖放流即将开始 “达标鱼”排队体检中

    水下体检 近距离观察中华鲟外部形态

    今天对中华鲟的体检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水下的体检,另一种是短暂离开水池的检查。

    工作人员在水下通过伴游的方式,近距离观察中华鲟的姿态变化,比如它的游动速度、游动的水层,胸鳍、尾鳍等外部形态。中华鲟看起来很温顺,它没有牙齿,靠口膜收缩把食物吸到嘴里。它一天要吃四顿,吃掉的饵料可达体重的10%。

    

    水池中最年长的中华鲟已经24岁,体长3米,体重达到1300多斤。中华鲟这个“大块头”其实是一种软骨鱼类,除了头和鳍有一些硬骨外,其他都是软骨。中华鲟常年生活在长江水底,由于泥沙多、光线弱,它的视力非常差。中华鲟的嘴巴前面有4条触须,周围有梅花状的斑点,这是它感受水流、温度、盐度变化的触角。

    建立长江口监测网络 为中华鲟保驾护航 

    这些年围绕中华鲟等水生动物保护,上海已经建立了长江口一体化监测网络,为长江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和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并将人类医学、兽医学技术引入中华鲟等水生生物救护工作,打造水生动物“120”。

    放归体检 科技助力

    除了繁殖、急救,研究中心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放归野化中华鲟。从2004年开始,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向长江口放归中华鲟。

    

    每一条即将放归野化的中华鲟,都要在这里进行三大考验。

    首先是提前适应海水环境,放流之前要进行梯度的盐度驯化,让它们更容易适应长江口咸淡水交接的水域变化。其次是人工造浪,池中心的黄色涌浪机正在模拟长江口的大水流,增加中华鲟体力。最后就是加大活饵的投放,激发它们自主捕食的能力。中华鲟被安排了丰富的训练课程,等待“学成毕业”,放归野外。

    

    今年新一批的中华鲟还有三天就要放归长江,所以对它们的体检非常仔细。和刚才水下体检不同,这一尾中华鲟被工作人员移到了检测用的小池里,并用担架控制它的活动范围。工作人员轻轻捂住中华鲟的眼睛,这是在人工操作中比较有效的安抚措施。在中华鲟一岁左右,身体里面就植入了米粒大小的芯片。工作人员通过扫描芯片,确定中华鲟的身份,随后测量中华鲟的身体指标。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物种保护科科长 徐嘉楠:在放流之前,我们要看它的性腺发育程度,对它体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完成体检和标记后,中华鲟就可以游向更广阔的水域,开始野外生存之旅。如今,将人工繁育的中华鲟放流,已经成为长江生态系统保护的一项工作。

     专访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院士:要禁渔 还要恢复鱼类繁殖自然栖息地

    禁渔三年多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提升了两个等级,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在曹文宣院士看来,不仅要禁渔,还要尽可能恢复鱼类繁殖的自然栖息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珍稀鱼类真正意义上的一级保护动物,前景还是很令人担忧的。中华鲟没有自然繁殖,长江鲟也没有自然繁殖,长江上游还有一种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很少了。

    

    中华鲟是10月份产卵,第二年3月份长到10公分左右就开始往下面移动,到崇明的时候,十四五公分、十五六公分,在那里长半年,长到9月份10月份,长到两斤重左右的时候,到海里去。淡水的海水渗透压不一样,所以它要有一个调节适应的过程。

    在海里营养多、食物多,它的营养也丰富。中华鲟在海里长个子成熟,雄性的一般是9年到10年成熟,雌性的是(起码)14 、15年,性腺成熟了的时候就到江里去。到江里的时候要停一年不吃东西,它身上的脂肪转化成性腺,到第二年的10月份产卵。这一年期间就是要安静,一般在岩石缝里躲藏。以前它到江里来的时候,受电捕的影响,它们东躲西藏,身上消耗很多,也影响性腺发育,所以要给长江中华鲟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编辑:丁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