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从“牧马人”到科学家,“是专业选择了我”

2024-1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81

    编者按

    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的传统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了教师特殊的使命,新时代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殷殷嘱托,要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他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宣传部推出《大先生的科学课》系列微视频,聚焦国科大教师队伍中的“两院”院士,全国优秀教材编写者、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科大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科学家“大先生”风采。

    本期,国科大官微推出《大先生的科学课》系列微视频第一季第五集,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翟明国,聆听这位“大先生”的科学课。

点击播放《大先生的科学课:翟明国院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024年4月18日,在国科大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地球早期演化》最后一节课上,翟明国院士以这首诗作结。

    20多年来,每次结课时他都会送给同学们这首《登鹳雀楼》,并告诉大家:“老师教授的基础知识只是你们的垫脚石,你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新,去‘更上一层楼’。”

翟明国院士在授课

    传授科学思维

    《地球早期演化》这门课,迄今已经开设20余年。

    在翟明国院士看来,地球科学对于整个自然科学来讲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而对于地球科学本身来讲,地球是如何形成、演化的,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所以要挖掘出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就要费很大的力气,而所得是极少的。”因此这门课虽然基础,但又很深奥,翟明国院士正是想通过这门课把最基础的地球演化过程讲清楚,给大家提供一块走向地球科学的“敲门砖”。

    翟明国院士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练为一句话:除了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思维。

    “要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思考,让大家明白科学知识系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比如带学生出野外时,告诉学生这是花岗岩,这里是断层,带学生画地质图,都只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如果给学生讲这座山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山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条件会形成断层,这些又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就能慢慢培养起学生的科学思维。“把基础知识和自己的科研经验结合起来教学,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启发同学们问出更多的问题。”

    每节课后,翟明国院士都会给同学们留出提问的时间,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他讲话慢而沉稳,还会在黑板上画彩色的示意图帮助同学们理解,一遍没有讲懂就再讲一遍,他的耐心和细心鼓励着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翟明国院士在授课

    如果把地球早期的历史最简单化,可以理解为地球早期非常热,是一个炽热的星球,后来地球逐渐变凉,凉到现在,变成我们所看到的有山有水的地球,将来地球还会继续变凉,可能又会被冰雪覆盖,甚至无法再自发进行壳幔循环等地质过程。“不能把地球简单地描述为人类生存的地方,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星球,人类只是路过了地球生命中很短的一个阶段。”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学的翟明国成绩优异,高三时获得了北京大学保送名额。然而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以知青的身份到了新疆伊吾军马场,成为一名“牧马人”。5年后,他再次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以哈密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北大学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录取。

    谈到为何选择了地质学,他说:“是专业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专业。当时我已经在军马场5年,忽然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满脑子都是追求知识的渴望,哪个地方有名额能让我去上,那我就去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处于一个生产力很弱的阶段,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国际水平,这时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上,国家都需要发展。而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发展钢铁工业,发展钢铁工业离不开矿产,特别是铁矿。但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没有钱和外汇、国际上某些国家敌对中国,所以无法从别国购买铁矿。国家决定开展“富铁会战”,即在中国找铁矿。全球70%~80%的铁矿富存于前寒武纪,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更高,达80%~90%。

    1975年,国务院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冶金工业部和地质总局5年内找到2~3个大型富铁矿基地。翟明国院士从大学读书到留校当青年教师这期间都投身于“富铁会战”中,作为河南许昌铁矿考察队的一员,翟明国院士就此走上了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道路。

    谈起找矿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时,翟明国院士表示首先想到的就是科研工作者团结一心。来自全国不同行业、不同高校的研究人员能够用尽全力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当时的翟明国院士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和许多的老前辈一起讨论科学问题,为“富铁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说:“那时候的艰辛条件是无法想象的,住宿能够不睡大通铺,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到一个县城考察时被安排到一间招待所,虽然招待所也是好几个人一间房,但是我能睡在一张单独的床上,我觉得像到了天堂一样,所以现在的科研条件真的很好,希望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能好好利用这种优势条件。”

    50多年后的今天,历经磨砺的翟明国已经是知名的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岩石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早期大陆壳的结构与成分、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作用和大陆动力学机制的异同等前沿核心科学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

翟明国院士与学生交流

    以科学问题为导向

    翟明国院士几乎一生都在和地质学打交道,但是他仍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要不断探索。

    他认为做科研的根本仍是为人民服务,相比较于获得的成果和发什么文章,他更注重于在做研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他认为科研应该要以科学问题为导向,首先发现科学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件需要细细打磨的事情,急不得。”

    上大学怎么选专业,读研后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是同学们很关心的问题,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翟明国院士微微一笑。许多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并不赞同。单纯有兴趣并不一定能学好,还要结合自身的能力,面对一个科学问题,当你通过努力发现了可能的突破点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然后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时,你的信心得到增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但如果空有兴趣却迟迟做不出进展,总有一天兴趣也会耗尽。

    科学研究过程中,想要一次成功是不可能的,要多次探索,还要学会灵活转变思维。

    有一次,翟明国院士和同事想要在中国寻找最古老陆壳岩石TTG(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形成后的源区残留相——榴辉岩,但是后来在研究中发现寻找到的岩石以麻粒岩为主,无法代表最初设想的最古老陆壳岩石形成后的源区残留。但是他没有灰心,而是转念一想,发现这些遗迹代表了最早的板块构造的启动,这项成果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时在研究A课题的时候发现了B的痕迹或者说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事件B而不是事件A,就需要转变研究思维进行创新,而不是灰心放弃。”

翟明国院士

    成为老师之前,翟明国院士的老师也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回忆起自己的导师,翟明国院士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泊名利,收敛锋芒,同时又知识渊博,大家都称他为地学界的百科全书。

    老先生曾对翟明国院士说:“搞科研首先学问得深,不能太过肤浅了,这样你才不会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你得放宽自己的眼界,从整个学科纵横谋划,才能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翟明国院士跟着老先生,耳濡目染,也成为了一名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不讲名利、专注科研的地质学家,成为了一名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大先生”。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田艺坤 江楚婷

图片/张京科 国晓薇

视频/国晓薇

美编/李泫邑

责编/边郑珊 郭海燕

翟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