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十载皓首穷经 做中国的创新药——访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

2024-10-23   科技日报   阅读量:1563

    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15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340余篇SCI文章、14个抗肿瘤候选新药在国内外进入临床研究……10月23日,在上海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接过了沉甸甸的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奖杯。“抗肿瘤药物自主创新发展的领军者”“抗肿瘤药物精准治疗的倡议者和引领者”“为我国生物医药科技布局做出重要贡献的战略科学家”,面对接踵而至的赞誉,丁健将其归功于团队和时代。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获得者丁健。受访单位供图

    从国民需求出发,锚定小分子药物研发

    眼前的丁健院士已过花甲之年,头顶上稀疏的头发已经全白,透露出一份睿智,一份和蔼。他的思绪回到30多年前,当时的他正在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1992年,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丁健踌躇满志,当他正要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国内有一番作为时,却发现迎接他的是一个各项条件都非常简陋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差、科研经费少,没有研究生,整个课题组只有12个人。”丁健回忆说,当时国内也没有一款原创新药,甚至仿制药的质量也不过关,软硬件设施也很老旧。是再次出国寻求其他发展机会,还是继续留在新药研发刚刚起步的国内?丁健面临着抉择。

    “留在国内能干什么呢?”犹豫之际,丁健找到了自己事业的锚点——“只要符合国家和老百姓的需求,就能有发展。”于是丁健建立了自己奉行一生的信条:“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让中国原创新药早日走向世界”。

    首款由我国科学家研发并在日本上市的新药、3个新药提交上市申请或预申请、10个候选新药正处于临床研究、3个同步在美日澳开展临床研究……30年时间一转眼,青丝变华发,由他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抗肿瘤新药正加快推向临床。

    “First-in-class不是喊口号,要付出很多努力,甚至有碰运气的成分,我们的团队还是很幸运的。”30多年来丁健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坚持,要忍受失败,耐得住寂寞。”

    建标准体系,推动国内抗肿瘤药物研究与世界接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丁健不是一头闷在实验室里的研究者,他以战略家的目光思考中国创新药的当前和未来。建平台、创新药、拓前沿,这是丁健在上海药物所组织带领团队在抗肿瘤领域实现的三大目标。

    初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时,国内抗肿瘤药物研究刚起步,药物筛选平台、细胞株评价等体系标准无法与世界接轨。丁健便用几个月的时间学习了国外的体系。但是他同样也认识到,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体系,因为中国人的发病规律以及瘤种与国外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异。于是他又花费若干年的时间建立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标准体系。

    超过400株人肿瘤细胞株的精准靶向筛选板块、超过100例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稀有肿瘤类器官模型、超百万次化合物筛选……丁健和他的团队建立了一系列贴近临床、符合中国人基因特征的肿瘤药物筛选评价平台,是抗肿瘤新药研发标准体系的拓荒者和建设者。“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丁健是“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化学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建设”大平台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领导建成了我国首个符合国际规范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体系,该体系赋能新药研发创新全流程,推动了我国一批新药的自主创制。

    丁健在抗肿瘤药物研发标准体系建设上的工作还在继续。“建立标准体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丁健说。

责任编辑:何沛苁

丁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肿瘤药理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