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在山西医科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4-09-17   山西医科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2908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感谢学校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见证这么多同学的人生重要时刻。我自1996年从牛津大学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快30年了,参加过很多次的开学典礼。山西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化医学院校之一,今天能来到百年山医的开学典礼,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学的开学典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今天在场的诸位,站在同一个崭新起点,但你们脚下的路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途中的风景是绚烂多姿,还是平淡如水,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自己手中。

    我想首先回归本源,从医科大学的“医”和“科”两个字谈起。

    医学是一门科学,是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从全世界发达国家对医学的投入,足以看到医学的重要性。今天起,你们便要以科学精神,投入到这一门学科之中。医为应用,理为本源。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描绘出生命的版图,从分子、细胞机理、到人体机器的运作,到各种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科学的发展为医生武装了更好的与疾病做斗争的武器,并推动人类寿命增长、生活质量提高。1949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接近80岁。中国人越来越长寿,背后是中国的医学和医学教育发展,是包括山西医科大学历届毕业生在内的,你们无数前辈学人的心血。今后,要靠大家为此努力了。

    但我还要强调,医学更是“人学”。我是一名从事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病毒学研究的老师,我们熟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某种程度上,你们则是相反的。虽然你们将在课堂上接触人体解剖、器官、组织、通过现代技术学习到、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如细菌、病毒、细胞、蛋白质、核酸等微小单位,但你们的工作对象永远都是人这个整体。你们要一直让自己心中有人、眼中有人,而不能“见病不见人”。北京协和医院的名医林巧稚曾担心仪器可能成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障碍。她说,“要永远走到病人的床前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地或仅仅依赖检验报告做医生是危险的。”她被称为“万婴之母”,许多父母给孩子取名“念林”“怀林”,来表达对她的感念。这就是医者仁心,与万千生命贴得最近的医生所受到的敬仰。张仲景言“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各位同学,你们将与冰冷的仪器设备打交道,但你们进入的是有温度的事业。医学是有局限的,但你们的操守、品行和职业表现所传递的温度没有边界,将使人们直接感受到冷或者暖,甚至影响医疗效果。选择医学院,就要选择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尊重生命的价值,对人间的痛苦有所感知,并能作出恰当回应。

    今天,你们选择了“医科”,不仅意味着将经历智慧和知识增长的“难度”挑战,更意味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分量。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这里,我要衷心地为大家的勇气和梦想鼓掌。但我不喜欢说“漂亮话”,接下去的每一段追求梦想的日子,都注定不是坦途,需要大家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够接近彼岸。

    在追寻的路上,我和大家分享三个“力”,希望能够助力大家在做选择和努力时,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第一,要有“定力”。

    我常常想起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创始人贝时璋先生,他出生时慈禧太后仍在垂帘听政,他一直到2009年,107岁时仙逝。世事繁杂,在他的一生中,他是如何保持定力,守住他的书案。如今,出生于现代中国的你们,物质丰盈,生活安定,面临的却是心灵上的光影斑斓、处处诱惑,纷繁复杂的声音充斥着社交网络,这对年轻的你们来说,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巨大考验。如何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中,找到你的“心流”,保持“定力”,知道自己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在医学的道路上专注精进,砥砺向前,方可以不变应万变,穿越时代的周期,成为最好的医学人才。

    第二点,要磨“耐力”。

    人生是一场远征,跑得快的人却不一定是最终跑得最远的那个人。专业精进的道路上,往往奖赏的不是智商最高的人,却是最有韧性和毅力,最耐得住寂寞的人。我们清华研究组,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首先解析了SARS病毒的第一个蛋白质-主蛋白酶的结构。2003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和冠状病毒“死磕”,先后有数十位研究组成员参与,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一直磨到了2020年初,我们很快率先报道了两个最核心的新冠抗病毒药物靶点,第一时间公开了该靶点结构的全部信息,同时向全球300多个单位提供了原子坐标和质粒,为全球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靶点数据。这一过程,也证明了“长跑”的价值。

    第三点,要懂“借力”。

    既要有“定力”,埋头苦读书,更要懂“借力”抬头见世界。当今世界,无论从宏观还是到微观,都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向外,人类在不断探索浩瀚宇宙。微观世界中,我们仍在探索生命的奥秘,生物大分子动态复杂的结构等待大家去揭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智慧和专长是有边界的。我们要以兼容并包之心,在与国际最优秀的同行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对于医学研究而言,是尤其重要的。

    各位同学,成年人的世界其实是在缩小的。我们在大学里找到广阔空间,同时,逐渐找到自己的局限,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发展自己的长处,做出自己的业绩。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山西医科大学的校训,“医理博精、德能高邃”。清华大学医学院在科学研究中有深厚的积累,今天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海涛教授也在现场,我衷心祝愿山西医科大学和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合作更上一层楼。

    此时此刻,我想起作家冰心的一句话,将它作为对医学新生的寄语,我觉得十分恰当。她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祝福大家,在百年山医,保持定力、磨练耐力、善于借力,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优秀的医者和科学家,期待未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看到大家的身影。

    谢谢大家!

初审初校:李军

复审复校:蔡蕊

终审终校:侯小宝

发布:曾超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