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奔赴未来交通的新旅程——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校长赖远明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4-09-19   重庆交通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1363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山城,热情似火,群山巍峨,大江奔腾,于“热辣滚烫”中迸发出无限活力。今天,我们相聚在李子湖畔,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8193名交大新青年,包括5488名本科生、2366名硕士研究生、157名博士研究生和182名留学生,年纪最小的是来自湖南的肖意鹏同学,出生于2009年,今年才15周岁。大家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走进重庆交通大学,开启人生中最充实、最美好的大学时光。首先,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代表宫辉书记,向2024级全体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校友、嘉宾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你们选择的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源起于共和国交通“一号工程”川藏公路的巍巍学府。我不由想起1951年11月7日,143名学生和45名教师,相聚在长江南岸的青龙山脚下,举行了学校的第一届开学典礼,首任校长穰明德在开学典礼上发出铿锵誓言:“我们建学校、办教育,就要有‘生在七公里,埋在青龙山’的气魄和使命感;我们铺路架桥,就要有‘誓为前面坦途,甘当铺路石头’的豪情和奉献精神!”从此,开启了学校73年悠久、曲折、艰辛而富有成就的办学历程。翻开共和国交通建设发展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代代重庆交大人的智慧凝聚和奋斗足迹,从“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到南海岛礁的填海筑港;从长江“黄金水道”的整治通畅,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通江达海,学校培养了一代代践行“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精神的栋梁之才,攻克了一项项架桥铺路、治河筑港的技术难题,诠释和践行了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

    同学们,天地交而万物通,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通。中国交通人用勤劳、智慧、奉献和忠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宝贵精神财富。被誉为“千古第一道”的秦直道,是世界公认最早的“高速公路”,为奠定大一统国家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古代高超的交通技术和辉煌的科学智慧。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了人力工程与天然水道的一体化交通,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智慧、工程技艺和治理才华。

    时间是真实的记录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从复兴道路上亮丽名片的中国高铁,到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漕运海洋运输;从快速发展的民用航空和太空运输,到驰骋辽阔中国大地的管道运输。这些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立体交通网络,把辽阔的神州大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织就一幅幅壮美的现代化新画卷,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

    同学们,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形成历史性交汇,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交通基础设施与数字新科技的交汇融合,将为我们构筑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助力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作为新时代的交大青年,生逢强国梦、复兴梦的伟大时代,理应在成人、成才、成事中,成为面向未来、引领未来、成就未来的新时代交通好青年。

    一是学以成人,建立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荀子·劝学》篇说,“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能定”就是理想信念坚定,能够保持定力。李四光立志“让中国地质学走向世界”,钱学森以毕生精力践行“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众多科技先驱用坚定的报国信念,诠释了何为“献身”、何为“爱国”。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很难沉下心做事,浮躁、焦虑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希望同学们少一些浮躁与焦虑,多一些耐心与定力,学会关注当下,全心全意投入到你手头的事情,因为行动是消除浮躁与焦虑的最好良药,与其每天想一百件事,不如专心做一件事,可以是攻克一道难题,可以是读完一本书籍,也可以是获得一项奖励,总之,要从一点一滴的“小进步”中获得成就感,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能应”就是能够随机应变,敢于承担职责。比如,适应从中学到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转变就是能应,处理好与同学、室友的关系也是能应的表现。面对未来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同学们在打牢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要敢于跳出本专业、跳出本行业,将未来交通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知识融入学习和成长之中,全面提升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是矢志成才,激发引领未来的创新活力。爱因斯坦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苏格拉底曾言,“教育不是灌输头脑,而是点燃心火。”同学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是汲取知识,更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到“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发射,从“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到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一代代科学家赓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科学奇迹,用科技自立自强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从南大门走进校园,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老先生的坐像清晰可见,钱老与交大渊源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大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希望同学们保持探索新知与未知的好奇心,跳出藩篱、打破陈规、跨越边界,以“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坚守,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攻克未来交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勇当交通强国建设的开路先锋。借此机会,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国之脊梁》,希望大家在阅读中领略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用科学家精神之光,照耀前行探索之路。

    三是历练成事,磨砺成就未来的非凡韧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切事业、一切成就也都是在坚韧不拔的奋斗中得到的。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我国1984年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背后,都闪耀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潘展乐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强大的中国队。”夺得首枚网球女单金牌的郑钦文说,“我很累,但我还可以为祖国再打3个小时。”这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记念和珍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仅要拼智力、心力,更要拼体力、耐力。大家熟知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不仅是“无双国士”,还是一名运动健将,跑步、游泳、打篮球样样精通,他还曾参加首届全运会,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栏的全国纪录。他常说,“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同学们的青春才刚刚开始绽放,要珍爱身体和生命,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在运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在锻炼中积蓄成长力量,争当未来交通事业的“掌灯者”“守夜人”。

    同学们,“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衷心祝愿你们在奔赴未来交通的新旅程中,遇见更优秀的自己!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书写更精彩的人生!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白凯

赖远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