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瘫痪的手动起来,可能吗?面对这一世界级医学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领衔多学科团队,二十余载持续研究,提出中国原创的偏瘫治疗方案。
就在今年6月,团队开展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与之相似,六年来,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被刻上复旦印记,学校科研创新能级跃上新台阶——
彭慧胜团队自主研发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让显示器能被“穿”在身上;徐彦辉团队系统描绘转录起始连续动态全过程,颠覆教科书关于启动子识别的传统看法;周振鹤“二十年磨一剑”,主编中国第一部大型行政区划变迁的通史《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两大工程”一期顺利完成,二期建设启动……
以创新为天职、以卓越为目标,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治学之道,更是国家与时代对这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期待。
六年来,复旦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突破之路,靠的是什么?
01
顶天立地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理工医科方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5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8项,牵头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及特等奖43项,数量屡创新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2020年,赵东元领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实现我校历史性突破。
人文社科方面,获人文社科类重大项目110项,立项数列全国高校前茅。在教育部第八届、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均居前列,其中第八届共获奖72项,获奖总数和论文著作一等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上海市第十四、十五、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雄踞榜首……
▲
周振鹤先生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这份亮眼的科研成绩单,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
六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复旦”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呼应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要求,发挥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闯科研“无人区”,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研支撑体系和科研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没有基础研究,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复旦大学以基础研究见长,要建设世界顶尖大学,首先我们的基础学科要成为世界顶尖的基础学科。”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强调,强化创新策源是“第一个复旦”建设的第一动力。
▲
集成芯片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六年来,复旦为重大原始创新夯实地基,新增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 1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牵头完成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参建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5项;持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传世之作学术精品研究项目,已产出精品学术成果;设立人文社科先导计划、先锋计划,效应彰显;实施“双一流”学术期刊支持计划,其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连获大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