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填鸭式教育”已被广泛认为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是,即便是字面意义上的“填鸭”,在现代养殖业中也已不再是主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团队培育出“免填型”肉鸭,终结了传统“填鸭式”的饲养方式,还培育出多个肉鸭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瘦肉型肉鸭品种对我国市场的垄断。近日,侯水生主持完成的“肉鸭高效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保障我国肉鸭种源安全
在中国丰富的食材宝库中,鸭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占据了重要一席。我国具有悠久的养鸭历史,目前有37个不同的鸭品种,其中饲养的鸭子主要分为北京鸭、麻鸭和番鸭。这三种类型的鸭子在2023年的出栏量超过43亿只,鸭肉总产量达1023万吨,约占禽肉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肉鸭产业成为我国继猪肉和鸡肉之后的第三大肉类产业。
然而,在这个关键的产业领域,我国科技工作者曾经面临严峻挑战。国外公司利用中国的北京鸭遗传资源,培育出了“樱桃谷”肉鸭新品种,并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国内肉鸭养殖企业不得不花费高价引种。当时,由于研究起步晚、科研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自主育种基础薄弱,肉鸭种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侯水生起初是专攻动物营养研究的,在1997年毅然组建团队,投身于水禽育种工作。他深知,优良的品种是养殖产业竞争的核心,下定决心要培育出属于中国的优良肉鸭品种,改变依赖外国种源的局面。
在育种研究的起步阶段,侯水生和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在鸭场进行实验,晚上则在办公室深入学习理论。团队成员回忆,那几年,侯水生从未在深夜12点前离开过办公室,他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
经过不懈努力,侯水生带领团队利用杂交、近交、双向选择等先进技术,成功培育出了30多个具有快速生长、强抗病力等优良特性的肉鸭专门化品系。“有了优良品种,我们国家肉鸭产业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芯片’,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和肉鸭供给,我们有了底气。”侯水生说到。如今,团队培育的一些肉鸭品种已经能够与樱桃谷鸭在市场上形成竞争,这对国家、养殖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培育三个重要的肉鸭新品种
“市面上每3只鸭子里就有1只是我们培育的品种。”侯水生团队成员自豪地表示。这些品种在市场上享有盛誉,包括无需填饲料、可自主采食的“Z型北京鸭”,适用于整体加工成咸水鸭、酱鸭和樟茶鸭等食品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以及适合分割类食品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鸭”等。
在烤鸭界,北京烤鸭绝对堪称“顶流”,其肉质肥美而细腻,特别在烤制过程中,脂肪逐渐融化,渗透到鸭肉之中,使得烤鸭更加鲜嫩多汁,让人回味无穷。目前市场上用来做烤鸭的品种,正是侯水生团队培育的“Z型北京鸭”。
传统上,为了使烤鸭拥有适宜的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含量,饲养后期需通过人工填喂饲料来催肥鸭子,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对鸭子的消化道造成损伤。侯水生团队通过杂交育种等先进方法,成功培育出“Z型北京鸭”。这种鸭子每天自由采食250克左右,就能达到制作烤鸭所需的皮脂沉积率,实现了从“填鸭”到“免填”的重大转变。
“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是侯水生团队利用4品系配套杂交技术培育的瘦肉型肉鸭,具有抗病性强、成活率高、饲料转化效率高、胸肉率高、皮脂率低、繁殖性能强等优点。经过一系列育种过程,这一品种的皮脂率比国外品种低15%,肉的品质更优,特别适合加工成咸水鸭、卤鸭和酱鸭。
“中新白羽肉鸭”同样是瘦肉型肉鸭品种,主要满足市场对分割型肉鸭的需求。例如,它的肌胃发达,鸭胗的重量比引进品种重4-5克,这使得它在单独鸭胗售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肉鸭育种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课题
在侯水生的学生眼中,“侯老师满脑子想的都是鸭子。”这种对“养”好鸭子的痴迷,让他几乎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如何提升鸭子的养殖效率和品质。
给鸭子贴上二维码、电子标识,追踪成长数据;建立自动采食系统,监测喂养效果、饲料转化效率;为鸭子做超声检查,记录体质特征……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育种工作的精确性和效率。
不仅如此,侯水生团队还成功构建了大规模的北京鸭×野鸭F?群体,组织实施了“千鸭X组”计划,充分运用前沿的基因组学技术,对该群体样本深入研究。团队测定了F?群体1000多只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和80个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值,精准定位和解析了影响北京鸭羽色、饲料转化效率、体格大小以及肉品质等关键性状的主效基因及作用机制。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为肉鸭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时常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宛如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艰辛。面对困难,侯水生团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在团队实验室的展板上,侯水生总结的团队价值观赫然在目,其中一条便是:“以积极向上为荣,以消极散漫为耻。”
侯水生深知,培育吃得少、长肉多、发育快、肉质好的鸭子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课题。“别人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努力。”对于肉鸭育种的未来,他充满信心:“肉鸭育种还有很大空间,团队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官网.喜报!牧医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人民日报》.走近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
3.《学习时报》.餐桌上的大科技:如何破解鸭“密码”
4.“科协频道”公众号.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侯水生:科技育种引领水禽产业蜕变与腾飞
5.“国科农研院”公众号.【国科亮视点】侯水生:家禽养殖业俨然成为我国优质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来源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整理: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