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侯水生院士:加快发展家禽产业,推动大食物观落地

2024-03-06   新京报   阅读量:307

    “在全球范围内,肉类消费已经转向更节粮、更生态、更健康的禽肉。而在我国,‘猪粮安天下’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表示,家禽养殖业是我国民众优质动物性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来源,在当前大食物观的背景下,作用与问题尤为突出。

    他建议,尽快转变理念,从政策、科技等多方面促进家禽产业发展,践行大食物观,同时也让居民和消费者吃得更好、更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中国农科院供图

    禽肉正成为肉类消费的主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肉类生产和消费模式也在快速变化。侯水生介绍,当前,全球肉类消费已经转向以禽肉为主体的消费模式,禽肉已经成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肉类产品,同时,几乎所有国家的禽肉消费量都在持续增加。

    2021年7月,经合组织与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农业发展报告2021-2030》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为34.44公斤,禽肉、猪肉和牛羊肉消费量占比分别为43.2%、33.1%和23.7%。数据显示,北美地区肉类消费中,禽肉占比最大,超过了50%。欧洲肉类消费中,禽肉比例最高,占38.0%。而在亚太地区,禽肉占比为38.7%,低于猪肉,但高于牛羊肉。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和肉类食物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生产供给的压力逐渐增大。侯水生介绍,未来10年,预计全球禽肉消费量将达到1.52亿吨,而猪肉消费量预计为1.27亿吨。

    禽肉拥有更强的未来优势

    为何禽肉的消费需求更高?侯水生介绍,这和家禽生产本身的特点有关,也和禽肉自身的营养特点有关。

    “禽肉是优质动物性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来源。”侯水生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与其他畜禽肉比较,鸭肉和鹅肉是最健康的肉品,在蛋白质营养品质和猪、鸡、牛、羊肉相似条件下,鸭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65%,较牛羊肉高约2倍,较猪肉高1.5倍,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起到调节血脂结构、降低血脂、增强免疫机能等作用,因此禽肉是一种更健康的食品。”

    在生产中,禽肉也是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理念的产品。侯水生介绍,家禽的饲料转化效率更高。肉鸡的饲料与增重比值约为1.7:1,肉鸭为1.8:1,蛋鸡平均料蛋比为2.2:1。每生产1公斤优质动物性蛋白质,家禽的饲料消耗量是猪的55%左右,是牛羊的25%至30%。“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食物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禽肉显然是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肉类,这也是在全球范围内,禽肉需求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禽肉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饲料原料短缺,饲料转化率较低的猪肉生产给粮食供给带来了沉重压力。侯水生介绍,根据公开数据,我国2023年粮食供给量85737万吨,包括进口大豆9941万吨、谷物6255万吨。其中4.77亿吨粮食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占粮食总供给量55.6%。可以说,我国粮食安全的本质是饲料粮安全。

    在消费和生产观念中,“猪粮安天下”依然占据主流。侯水生介绍,目前,我国禽肉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3.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3.2%,猪肉占比高达54.8%,较世界平均水平高21.7%。“特别重要的是,禽肉和禽蛋类食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饲料粮短缺,优先发展节粮型的家禽产业,是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我国禽肉生产和消费正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当今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以中央厨房、外卖等为特征的快餐业迅猛崛起,使鸡肉和鸭肉的消费量快速增长。这也要求家禽产业更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侯水生说。

    促进家禽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更节粮、更健康、更环保的禽肉生产,如何才能快速发展?侯水生建议,通过政策、科技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消费观念转变和产业升级。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过去几十年,‘猪粮安天下’理念长期左右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养殖补贴、科研经费以猪为主体,忽视了我国家禽产业和许多传统特色养殖业。”侯水生说,“目前,家禽养殖业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已是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所以要尽快转变观念,建立大食物观,有助于我国多元饮食文化、多元食品消费、多元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家禽具有节粮、节水、环保、繁殖力强、肉品营养价值高等优势,是提高全民优质动物性蛋白质营养的重要路径,政府应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家禽肉品消费。”

    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科技是重要支撑之一,侯水生还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家禽种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建议在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生物育种专项中,加大对蛋鸡、肉鸭、蛋鸭、肉鹅种业和养殖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加强高效育种技术、基因组选择与基因编辑技术、抗病与品质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和壮大科技队伍,促进我国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王心

侯水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