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校友风采】陈佳洱:“让加速器再加速”的大工人

2023-10-26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42

    今年初秋,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内,二十余位院士和100多位学者聚集在这里为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庆祝90岁华诞。陈佳洱认真地听着应用物理人才培养的讨论,偶尔欠身向他的左邻右座和缓地说上一两句“你们现在的工作怎么样?”“这个事情要团结起来,做下去。”九十载丰厚人生,陈佳洱对人、对事都是持一颗赤子之心。

    【校友档案】

    陈佳洱,我校1950级应用物理系校友。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作为一种重要且安全的核技术应用装置,粒子加速器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今粒子加速器更是成为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陈佳洱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带头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1950年,陈佳洱高中毕业后考入大连大学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我有幸得到了许多造诣高深的名师指导,其中王大珩先生对我影响很深。”

    在我校应用物理系学习时,时任系主任王大珩老师曾指导过陈佳洱的普通物理实验课。王大珩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遇有不合格的数据就要打回重测,要是实验做得好,王大珩老师给一个五分,那就得请同学吃花生米。因为这“实在太难得了”,陈佳洱校友回忆。“有一学期我请了三次客,至今我仍引以为荣!大学的教育为我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关键性的基础,这对于我掌握实验的基本功大有裨益。”

    1955年,我国第一个培养原子核科技人才的基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成立。同年8月,陈佳洱奉调来该研究室工作,担任核物理教研室秘书,并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核物理教学实验室。1959年,系里决定由他担任主任的教研室自行设计和研制扇型聚焦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从此加速器的研究成了他终生的事业。

    1964年,我国向英国派出第一批共四名访问学者,陈佳洱位列其中,他被派往牛津大学、卢瑟福实验室访学。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威尔金森和劳森为了考验一下新中国培养的青年科学家能力究竟如何,交给陈佳洱一个他们自己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当时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发展的一大难点是离子束从离子源出来以后衰减近90%,这些离子去哪里了?

    陈佳洱心里憋着一口气,想着“一定要给中国人争气”。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微分探针装置,探测微观空间里离子的运动规律。花了近一年时间他终于搞清楚了离子的损失。“我发现了卢瑟福实验室做的那个三个扇形的加速器有一种共振叫越隙共振,这种共振现象使得一部分离子是肯定要损失的,但是实验上却没有人证明过”。在此基础上陈佳洱调整方法,终于使中心区束流传输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卢瑟福实验室加速器磁体组的组长约翰·库普兰到实验室看到他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称赞这位中国来的年轻人是“谐波加速之王”。

    “科学事务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有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在许多场合都向学界、向学生们强调这句话。这似乎也是陈佳洱为加速器研究发展写下的注脚。1983年,北大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建立,陈佳洱带领团队完成4.5 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使之成为北京大学核科学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1984年,陈佳洱着手从无到有地在北大筹建我国第一个射频超导实验室;1993年,他奠定了高平均功率自由电子激光的重要基础;1994年,他提出并主持研制出首台国产纯铌超导腔,成功解决了国产铌材中杂质含量高等难题;1996年起,陈佳洱与郭之虞共同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科委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加速器质谱法碳14测年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专题,为夏商周年代框架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和1996年,陈佳洱先后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与校长,承担起了百年学府的发展重担。1999年又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不断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是很容易满足的,最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自己的存在能让别人生活得更好,自己便活得更有价值"。这是他坚守一生的信条,也是身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2018年,陈佳洱参加了央视的《朗读者》节目,深情朗诵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他谆谆告诫每一个有志青年:淡泊名利,抵制种种诱惑,一心一意地献身科学,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在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来源:国内合作与联络处
编辑:王一婷 宋云波
审核:常思萌

陈佳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