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

2024-07-26   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量:140

    本报记者 周子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释放出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强烈信号。

    如何看待全会的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决定》呈现出哪些鲜明特征?如何把握和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了深入解读。

    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陈晓红:改革关乎国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应对百年变局、持续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彰显了推动国家全面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会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将如何实现、将通向何方,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干”“要干什么”“该怎么干”“由谁来干”等一系列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根本指针、科学指南、行动指引,将有力指引我国沿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大步前进,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可以预见,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引导,中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人民满意、深刻影响世界的新伟业。

    呈现三个鲜明特征

    中国经济时报:《决定》以系统性的重大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您认为,《决定》有哪些鲜明特征?

    陈晓红:《决定》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改革范围极广。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党的领导等多个领域,是关系体制机制的全面系统的改革。在具体改革举措上,《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涉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二是改革力度极大。许多改革事项聚焦国计民生,紧扣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破解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着力从体制机制的根本层面寻求发展之策,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相关改革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重大改革和优化。

    三是改革系统性极强。《决定》鲜明提出“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七个聚焦”构成一个宏大的改革体系,相互之间形成系统性关联,每个单项改革内部也形成一个有机的子系统,充分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鲜明特征。

    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重谋划,更重落实。在您看来,应该如何把握和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

    陈晓红:把握和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需要在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统一、破立并举、守正创新中进行,需要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考和谋划,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谋划其他各领域改革,在每项改革的内部同步做好统筹协同。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方面,要把握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这个重点难点,统筹抓好土地要素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及数据要素市场改革、资源环境要素改革等,其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推动数据、算料等安全交易和高效利用,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既要以系统观念协同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也要将培育新产业作为重点任务,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关键,有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要紧扣新时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形势,统筹优化小学、中学的学制和学习内容体系,探索实施“5+4”模式;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周子勋 编辑:邹朵

陈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