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人工智能赋能中医临床,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2024-07-14   南方网   阅读量:170

    7月1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10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医湿证国际学术论坛召开。会议汇聚了陈凯先、刘良、吕爱平、高月等26位院士、学者,共同研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代表医院对参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前沿科技的进一步融合,加速中医湿证的国际研究进程,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他强调,广东省中医院坚持“科技强院”战略,依托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湿证研究领域持续探索,积极推动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和国际化。

    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主论坛的主报告环节,多位学者分享了多学科交叉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医湿证与慢病防控、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接受采访时,描述了人工智能用于中医临床的几大场景,包括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增强望闻问切的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系统对医生处方进行优化等。比如,在临床诊疗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和数据资料开具处方供医生参考,使得主要依赖个人主观经验的模式逐渐向现代多技术整合的模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

    “这一应用场景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下基层。”刘良表示,“用在社区,基层的医疗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用在家庭重大慢病的病人出院后,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很好的健康维护功能。以前期数据为基础对病人进行建档,再个性化定制健康维护方案。”

    但刘良强调,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医生。在临床诊疗中,人工智能只起到提供处方参考和减少风险的作用。在个人使用场景中,人工智能使用的药物需被限制在一定安全的范围内。

    如何基于中医药的特点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刘良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问题,需要建立庞大的数据集,包括临床数据、科研数据、文献数据、海外数据,进行收集、清洗、整理工作。“收集多模态的数据,让不同语言甚至不同形态的数据对齐,使古籍典册甚至英文资料的内容在中医知识系统中找到对应点,归纳到一套语言体系中。”

    其次,人工智能的模型架构仍需不断完善,使用数据集不断进行训练进化,使其实现知识涌现。要实现这一过程,算力等基础设施要过硬。刘良透露,即将在横琴实验室成立中医药+人工智能的智算中心。

 也因此,这一大模型的建设亟待具有复合背景的、中青年中医药临床学者的参与。“中医药的现代化,更多要强调中医现代化。中药的现代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没到中医,中医的现代化才是最根本的。”

    南方网、粤学习见习记者 黄慧诗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杨格   校对:梁洁萍

刘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医内科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