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80后”院士:我们需要的是油,实实在在的、黑乎乎的液体油!

2024-07-10   上观新闻   阅读量:223

    “我们需要的是油,实实在在的、黑乎乎的液体油!”

    作者:陈佳莉

    87岁的王德民仍然每天到单位上班。环球人物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他时,不禁感叹于这位老人的精气神。他腰不弯,背不驼,只是为了行动方便,西裤下面搭配了双运动鞋。他的面部线条清冷峻戾,讲话时眉宇间总透着英气。

    在互联网时代,王德民的长相要早于他的名字被人所熟知。

    早在2013年,王德民的照片就在网上走红。那是他1955年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卡上的照片。

·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注册卡。

    时年18岁的王德民面庞英俊、眼神深邃,因此成为网友心目中的“最帅院士”。

·王德民的旧照经过AI修复后,年轻又帅气。

    与记者接近3小时的交谈中,王德民始终思路清晰。偶尔聊到一些生活中的往事,他声音会变得低沉,可只要一回到石油这个话题,他立马抬高音量,滔滔不绝。

    “我们需要的是油,实实在在的、黑乎乎的液体油!”这是王德民不断强调的一句话。

    在大庆64年,汩汩而出的石油承载了他的人生梦想和报国之志。为了在有限的人生中把这项事业继续推进,他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必须让它延长!”

    退休后,王德民本可以回到从小长大的北京,那里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温和的气候,但他舍不得离开大庆。

    “我就愿意见到油,去北京能干什么?”在王德民心里,退休根本不是工作的终点,痴呆才是。“只要我的思路还清晰,我做的工作别人取代不了,就没有理由停下来。”

    更何况,还有很多让他忧心的事摆在面前。

    60多年前,王德民投身松辽石油会战,看着国家甩掉了“贫油帽子”。“但是咱们国家目前70%以上的油还是靠进口,处于缺油状态。大庆提出要做‘百年油田’,但实际上大部分油田开发到四五十年就很艰难了。随着地下的油越来越少,采油肯定越来越难。”

    “必须让它延长!”王德民说起来心急如焚,“我这辈子就是这么个过程,一直要朝前看。”

    环球人物记者到访之前,王德民正为向上级汇报同井注采四次采油技术做准备。

    “同井注采四次采油”是王德民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他简单解释,同井注采就是让捞油的“笊篱”串联“注射器”,在采油的同时,将分离后的水推进到本井另一油层里再次驱油,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技术在世界上属首创。很多人觉得王德民异想天开,但他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的那份执着,用不断的研究突破和现场成功应用来说明一切。“我就希望快一点(推广),那样大庆油田的稳产时间可以进一步延长。”他说。

·退休后的王德民始终没有停止工作。

    时间是王德民最珍视的东西。有媒体报道,王德民87岁高龄仍然每天工作12小时,记者来到大庆才发现,12小时并不准确。

    他每天8点15分到单位,比别人晚15分钟,因为“不想挤电梯”。下班则要晚半个小时,不是因为多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工作,而是他不想让司机也跟着加班,只能把工作带回家继续做。

    实际上,他在家工作的时间更长,而且效率更高。“我几乎没有一项成果是坐在办公桌前想出来的,大部分是在车上、床上想出来的。”有时,为了不打断思路,他回到家继续想问题,吃上晚饭已是夜里11点,早上起来继续想,赶上周末,早饭就被推到了下午3点。

    王德民更习惯一个人生活,因为可以不被打扰。他不跟子女住,也没有请助手,代价就是会“浪费”一些时间在做饭、洗衣服和收拾屋子上。

    接受采访这天,王德民特地换上了一件白色衬衫。他平时穿得最多的是格子衬衫,“因为好洗,节省时间”。

    微信这种即时通讯工具,他不喜欢。“有时累积了上千条未读信息,我就找孩子来给‘消灭掉’,很多都是无关紧要的。”他特别珍惜长时间在路上的机会,一上车就完全跟外界隔绝了,尤其是去国外开会,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下来,可以想明白很多问题。

·2006年,王德民致力于化学驱三次采油及油田所需多用途表面活性剂研究。

    从“戊班”生起步

    大庆油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院士一点都不喜欢‘最帅院士’这个称号”。王德民也曾公开表示,做科研的人不应过度关注长相。

    只是,这张脸实在太特别了,即使已至耄耋之年,不那么东方的长相,依然可以让他在人群中很容易就被捕捉到。王德民不愿过多谈及长相,大概也因为这张脸曾给他带来过不少麻烦。

    1937年,王德民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林西村。父亲王世贵儒雅英俊,是一名留美医生,其间和美丽的瑞士姑娘多萝西相识相恋。1932年在美国举行婚礼后,王世贵便偕妻子回到祖国,入职林西医院。

·王德民的父母。

    王德民出生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为日本兵随时可能进村,王德民一家处处小心。

    除了父亲每天去上班之外,母亲和3个孩子闭门不出。王德民的童年就在林西村的一栋民宅中度过。

母亲从国外带来种子,在院子里种了“洋水果”和“洋蔬菜”。王德民至今记得母亲种的龙须菜的口感,“是软的,不像现在菜场买到的是脆的”。菜很少炒着吃,大多蒸完即上桌,肉则是煎一下,一家人的饮食习惯更偏向西式。

·王德民(左四)和童年玩伴在一起。

    孩子们不能出去上学,母亲就自己编了一套教材,主要教授英语、数学和音乐。等到暑假,母亲会找回村的大学生教授孩子们汉语。生性调皮的王德民气走了好几位家教老师,汉语学得一知半解。

    1946年,王德民全家搬到北京,9岁的他第一次走进学校。因为长相很特别,王德民回忆起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各种都有,不太好的更多一些”。对于那些不太好的记忆,王德民不愿过多提及,“要想也都能想起来,但何必呢”。

    刚入校时,面对地理、历史等一些需要背诵的课程,王德民一点都不想学。升入汇文中学时,他被分到了最差的“戊班”。从此,他开始觉醒,努力学习。初中毕业时,他的各科成绩基本都在90分以上,跃升到班级前列。

·王德民幼年和青年时期的照片。

    同时期,家里的好消息不断:父亲转入北京同仁医院任副院长,母亲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外语教师,哥哥考上了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英语系,姐姐则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王德民希望在学业上跟哥哥姐姐看齐。

    1955年,国家计划选拔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去苏联留学深造。虽然高中课程全部拿到“优秀”,但王德民知道自己因为出身问题可能没太大希望,想凭实力考上理想大学。

    高考放榜,王德民以近乎满分的总成绩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但只有排在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了他。

    对此,他从未感到过遗憾,而是充满对未知的兴奋:“我喜欢有探索性的东西,石油在地下1000多米,看不到摸不着,只能靠推测,光这一点就让我着迷。”

    还有一个更能说服他的理由——国家太缺油了。当时,北京马路上跑的公共汽车,个个车顶背着硕大的煤气包,没有油只能负重前行。王德民看在眼里,深感自己作为石油学子重任在肩。

    1959年9月26日,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大油田,这让临近毕业的石油学子们异常振奋。王德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同学们抄起脸盆、饭盒当锣鼓,奔走相告。

    王德民两次向学校申请去松辽石油会战第一线,终于在1960年7月获得批准。

    “一直有危机感”

    松辽平原上的这座油田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发现的,因此得名“大庆”。原本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因为石油会战,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后来有了大庆市。

    此次记者从北京乘飞机到大庆,降落前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抽油机。机场所在的萨尔图区,正是王德民当年到大庆后开展工作的地方。

    同期来到大庆的同学们大多被安排到研究岗位,王德民却被分到采油指挥部地质室测试组。他没有抱怨,因为可以直接拿到采油的一手核心资料。

    刚开始王德民住的是牛棚,“算是当时最好的条件了”。他回忆:“萨尔图当时毕竟算个镇子,王铁人(王进喜)他们钻井的地方,连村子都算不上,就住在自己挖的地窖里。”

    牛棚的好处是墙足够厚,通风也好,但就怕下雨天。王德民到的时候是8月,雨水多,经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为了躲雨,他一个晚上得挪动好几个地方睡觉。

    时值大庆“测压会战”,需要弄清数百口生产井的地层压力。然而,国际通行的测压法并不适用,测压偏差很大。王德民希望能研究出更好的方法。

    他白天和石油工人一起工作,100多公斤的绞车全靠人力抬到井边,还要把1000米以下的仪器摇上来。到了晚上,他就在牛棚里挑灯夜战,经常只睡三四个小时。

    1961年2月14日,除夕夜。王德民没心思过年。他把食堂发的半斤面擀成两个大面皮,再把馅裹进去,包成两个特大号饺子,煮熟便狼吞虎咽吃了下去。

    就在当晚,王德民推导出中国第一套不稳定试井测压公式。此后,这套被命名为“松辽法”的公式在全油田应用,精度比国际通行的“赫诺法”提高两倍,且更简单高效。

·1965年,王德民(右一)在采油工艺研究所3号试验井和同事们拉钢丝做投捞试验。

    来大庆不到半年,刚毕业的王德民就干出了名堂,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同一件事,你喜欢干和不喜欢干,效率大不相同。你喜欢干,吃饭、睡觉、走路想的都是它,连做梦都是。”王德民说,“大庆油田是世界级油田,必须保护好它,那种使命感让我必须咬着牙干!”

    随着1963年周总理宣布“中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过去了,但王德民的脚步没有停下。“从1960年参加工作起,我从来没有觉得石油够用,一直有危机感,所以就变成很大的动力。”

    1970年初,同事们觉得王德民的精神状态不太对,整天傻愣愣的,跟他说话也答非所问。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又在搞大事情了。当时,随着采油进程推进,油田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严峻局面困扰着大家。王德民带领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偏心分层配产配注工艺,有效解决了根本问题。

·1972年,王德民(右)与同事们在现场试验偏心分层配产配注工艺。

    他还进一步完善了适应我国非均质油藏的“六分四清”工程技术,使我国分层注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提出并组织了“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创新工程;

    带领团队研发了聚合物和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化学驱三次采油的商业应用。

    这一系列成果有力支撑了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年产5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4000万吨以上持续高产稳产。

·1996年,王德民(中)与进行三次采油研究的人员观察模拟岩心。

    其间,王德民被一路提拔,从技术员到技术工程师再到总工程师,一直做到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进入21世纪,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王德民,坚定地选择留在大庆油田。

    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但在王德民看来,“同井注采四次采油技术如果能推广开,一切荣誉才名副其实”。

·王德民(中)在“王德民星”命名仪式上。

    王德民明显感觉到,退休后的科研效率提高了很多,因为“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

    他对含饴弄孙不感兴趣,偶尔出去旅游也是走马观花,满脑子始终只装着采油这件事。“我很单调,死板得很,脑子也很简单,原来想多采油,现在还想着多采油,别无其他。”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IC photo 资料图

    图片编辑:苏唯

王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田开发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