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详情

《中国科学基金》 | 潘建伟:通过科教融合和协同攻关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2024-07-02   中国科学基金   阅读量:217

    【编者按】2024年2月21日,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1”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了科学家座谈会,各领域优秀科学家代表深入研讨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效,对未来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重要建议。《中国科学基金》在2024年第2期、第3期陆续对部分与会专家发言内容进行整理摘编,以飨读者。

通过科教融合和协同攻关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决条件是构建自主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全链条布局和顺畅发展路径。然而,当前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在上、中、下游都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前端,基础研究往往各自为战,缺乏对长远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在中游,研究机构缺乏对应用需求的关注和了解,使得技术突破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下游,企业抱着“能买就买”的心态,片面追求尽快获利,自主研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针对我国创新体系的现状,有如下几点建议。

    1   提升基础研究对长远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

    创新链条涉及整个学术和工业体系,无法由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完成,且依赖于长期的积累。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和底层,尤其需要在暂时还看不到实用价值的阶段就进行前瞻性布局。以量子信息科技为例,在20多年前的起步阶段,我们就确立了广域量子通信和可扩展量子计算的长远目标,此后一直朝向这些目标引进并培养人才、逐步突破关键技术,为后续一系列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建议自然科学基金加强与关键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通过设立联合基金的方式,以重大科技任务牵引基础研究面向长远战略目标发展,打通“从0到1”和“从1到 100”之间的连接。

    2   加快核心器件设备的自主化攻关

    当今的重大科技突破越来越依靠多学科交叉和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支撑着基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我国有大量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高端仪器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面临严峻的“卡脖子”问题。自主化攻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高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此,建议鼓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组织相关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用户等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融合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企业的产品优势、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资金优势,通过分工协同开展关键材料器件设备的自主研发。

    随着自主研制的推进,美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已基本具备自主化能力的科技产品会放开禁令,鼓励其企业将同类型产品向我国市场低价倾销,打压我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建议对参与自主研制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其市场风险;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对于我国已实现自主化的仪器设备,在使用财政资金时优先采购,并限制国外同类产品进口或加征惩罚性关税。

    3   培养造就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

    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归根结底要靠高层次人才。许多新兴科技领域不仅需要懂得物理学,甚至还要懂得化学、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的人才,创新链条的发展比以往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支撑,但整体而言,我国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科教融合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建议鼓励支持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联合培养人才,形成体量充足、学科齐全、素质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才俊。

    4   坚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科学史表明,科学上众多重大的发现发明,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正是在一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思维碰撞的一瞬间产生的。考虑到目前的国际形势,越是面临打压和封堵,越要加强开放合作,营造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朋友圈”。事实上,绝大多数国际学者并不认同个别国家的技术孤立行径,愿意保持与我国的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发挥我国领军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鼓励他们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出境开展学术交流,强化友好国际学者与我国合作的意愿。同时,在若干核心关键领域,建议围绕绿色技术等无争议的主题,在中立国家设立海外合作研究基地,可以充分占据道义制高点,为我国科技创新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