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王乃彦:取回核爆关键数据的“逆行者”

2024-06-12   科技日报   阅读量:116

    人物简介 王乃彦,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世界核聚变理事会理事,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理事长和理事会选举委员会主席。

    王乃彦为我国核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参加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在国内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的近区物理测试工作,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小龙制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家小事】


    ◎实习记者 于紫月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试验完成,大部队班师回营,现场只留下一个7人小组,组长正是王乃彦。他们之所以不能撤离,是因为任务还没结束——需要“逆行”冲向距离爆心仅500米的测试站,取出记录着氢弹爆炸瞬间关键数据的胶卷底片。


    爆炸威力太大,测试站顶部受损,下沉的放射性物体随时可能落入测试站,使底片曝光、数据消失。王乃彦向指挥部申请立即冲入测试站抢救胶卷。指挥部回复不行,必须保证人员安全。王乃彦窝在简陋的工棚里等待的同时,天天递交申请。七八天后,指挥部终于同意了。


    然而,进入测试站并不容易。防化兵首先出发,测量前方辐射分布,选出较为安全的路线;之后,工程兵出动,打开测试站的受损铁门;作为第三梯队,王乃彦小组成员乘坐吉普车前往测试站。他们要在最短时间内取出胶卷底片,否则可能遭受严重辐射。


    到了目的地,车停稳后,王乃彦从吉普车上迅速跳下,冲在最前面,以最快速度提着铅罐冲入测试站,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胶卷并放入铅罐后,坐上吉普车迅速撤离。

    据测算,此次任务中,王乃彦等人受到的辐射剂量大概是一般工作人员两年的辐射剂量总和。


    “那个时候根本不会多想,就想着要结果。”每次谈及此事,王乃彦都会说,为我们开路的战士们受到的辐射更多。


    由于抢救及时,胶卷保留了重要数据,达到了验证氢弹工作原理的目的,为我国继续开展氢弹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乃彦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