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文沁湾区|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庞雄飞

2024-06-07   南方网   阅读量:132

    今年5月30日正值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专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席、《稻田拓荒人丁颖》《昆虫学家庞雄飞》作者汤炎忠,讲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庞雄飞的故事。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1888-1964),广东茂名人,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昆虫学家庞雄飞(1930-2004),广东佛山人,也是丁颖的学生。为何选择写这两个人?汤炎忠表示,丁颖、庞雄飞所处的年代与现在比较接近,反映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两位农业科学家研究的领域都与食物相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成就斐然,丁颖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水稻学家、教育家,而庞雄飞是中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生态学家、高等农业教育家,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时代的一个丰碑,更是我们广东人民的骄傲。

丁颖

丁颖

    丁颖奠定中国现代稻作科学,“要苗不要命”千古流芳

    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汤炎忠介绍,提到水稻,大家熟知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广东也有一位“稻田拓荒人”,他就是丁颖。丁颖的早年处在一个政局不稳、战火纷飞的时代,后期也处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待兴的阶段,他的理想和成就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丁颖是比袁隆平前辈还要早涉足稻作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他立志“科学救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育成的“中山1号”及其系列品种历经60余年而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成新品种的科学家,也是首次系统科学论证中国水稻起源和演变的科学家。

    同时,丁颖坚持“教育兴农”,是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先驱,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首任院长、广东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等要职。“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教导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以身垂范的信条。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以丁颖的名义设立“丁颖科技奖”,这是广东首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重大奖项。

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丁颖是首个上榜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丁颖是首个上榜的农业科学家

    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丁颖“要苗不要命”的故事,该故事也成为纪录电影《同学们》的重要情节。

1938年广州沦陷,为躲避战火、保存教育资源,中山大学决定西迁云南,师生们纷纷集合撤离。此时,江面上只剩下一条帆船,向来准时的丁颖迟到了。正当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几个眼尖的学生终于看到了丁颖的身影,他抬着大捆草一样的东西正飞奔而来。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冒险都要带走的“草”不是普通的草,而是良种番薯苗,为此他一天一夜没休息,将良种细心整理、标记、捆好,才急匆匆地抬着赶船。说到此处,汤炎忠深受触动,丁颖平生最爱惜的东西莫过于两样——书籍和作物良种,不愧是“一辈子没懒过的科学巨人、一座精神富矿”。

    庞雄飞成为昆虫学家,源自成长环境和后天努力

    名师出高徒,昆虫学家庞雄飞是丁颖的学生。昆虫与农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比如广东人爱吃的荔枝。每年六、七月份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而荔枝的产量不仅受极端天气的影响,还和广东“昆虫圈”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荔枝自由”,庞雄飞普及滥用农药和化肥的危害,推广害虫综合防治的方法,倡导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理念。

庞雄飞

庞雄飞

    庞雄飞如何成为昆虫学家?汤炎忠认为,一个是他的童年成长环境,从小跟随家人种田,培养了他对昆虫的兴趣,另一个是后天努力求学的结果。小时候,庞雄飞跟哥哥庞健行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想方设法帮母亲减轻负担。春天,兄弟俩去池塘捕鱼虾,秋天,他们去河边抓青蛙和螃蟹,收获很多,还学到了不少“生存技能”。比如,庞雄飞惊奇地发现,被蚂蟥咬到时,不能生拉硬扯,而要吐口水到蚂蟥的吸盘和身上,然后再轻轻拍几下,蚂蟥就脱落了。虽然那时候的庞雄飞并不清楚这些知识原理,但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庞雄飞对自然、对生命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他将这些生活体验和经验深深地刻在心中。

    长大后,庞雄飞曾两次考上中山大学,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就读。但他并没有放弃,半工半读,直到新中国诞生后,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他迎来了人生的曙光,圆了“大学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都是紧密相连的。

    广东作为农业大省、生态大省,离不开丁颖、庞雄飞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通过《稻田拓荒人丁颖》《昆虫学家庞雄飞》两部书,科普广东农业科学家的故事,汤炎忠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是赞美一种可贵的科学家精神,也是激励后来人。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能够早日树立投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期待未来在广东能涌现出更多出色的科学家,为中国现代化农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各行各业贡献出重要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朱绮琳 郭昊奇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校对:赖玉清

丁颖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雄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丁颖
  • 庞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