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高教研究》刊发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军
署名文章
《高水平大学引领中小学教师队伍
时代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现将文章登载如下
以飨读者
高水平大学引领中小学教师队伍
时代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世界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新竞争格局加快重构,对我国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严峻考验。内外部纷繁复杂的形势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最终落脚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上,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上。2023年9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国优计划”,组织高水平高校聚力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既是引领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时代变革的有益尝试,也是推进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2020年,《OECD中国教育质量研究报告:对标中国教育体系的表现》依据PISA 2018测试结果,对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建设成绩给予积极肯定,提出“中国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以适应其卓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强调,“中国作为PISA表现优异的教育体系之一,在其政策议程中优先考虑了发展强大的教师队伍”。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教师占比超过80%。新时代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取得显著成绩,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同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同高质量高等教育需要的优质生源标准相比,中小学教育体系建设还有差距,教师队伍建设效能和学生培养能力水平还需持续提升。
从教师队伍供给侧看,培育输送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能力还有差距
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数量众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高水平理工类大学为中小学培养教师非常少。有数据显示,在全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只有2所师范大学和3所综合性院校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在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有8所师范大学和12所综合性院校承担本科师范生的培养”。师范生培养体量不小,但师范类院校学科结构和培养层次有待优化,高水平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培养输出不足。有研究提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占比在10%左右,来源于省属普通本科、大专院校等占比较大;中小学教师学习背景相对单一,“小学科学教师具有理科背景的占比仅为27.5%”。从源头上解决好中小学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问题,必须加快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大学参与其中。
从学生培养供给侧看,拔尖创新人才“前置培养”能力还存在短板
PISA 2022新增了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测评项,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超常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北京八中“少儿班”等,但有关探索面窄量少;面向中小学学生大范围开展探究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以及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卓越等方面还有较大局限。时至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着眼点仍侧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小学教育阶段对于涵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先导性”作用发挥仍不充分。中小学阶段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实施不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价值、知识、能力、文化一体塑造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疲弱,应试教育之殇仍未化解。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骨干的缺乏,如202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仅为12.4%,初中、小学阶段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更低,而OECD国家初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平均比例已超45%。
从制度机制建设上看,大中小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
大中小一体化的培养逻辑既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规律。从现状来看,我国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各自为教”现象,在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核心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系统论证、统筹谋划不够;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强衔接的育人意识、育人模式、育人制度机制亟待健全。特别是在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方面,高水平大学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尚未面向中小学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尚未有效转化为特定学科领域高素质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治理体系的特殊优势,促进大中小学教师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价值观、知识观、学习观还有待强化。
二 实施“国优计划”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突破师范类院校的局限,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承担“国优计划”,强化以一流培养一流,让卓越引领卓越,健全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既把准了鲜明的问题导向,也具有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202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3个关键词“超越界限”“新路径”“重塑”提供的视角,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国优计划”的价值意义有重要启发。
超越界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
有研究人员将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分为“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5个阶段。这也是由个人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的一个客观发展过程,且伴随人的成长发展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螺旋上升。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单单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责任,而是贯通大中小幼不同成长时段、不同学习阶段。也正是基于此,“英美日韩等国家重视科学教育支撑与生态体系构建,为大中小幼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施“国优计划”首要目标就是要超越界限遵循规律办教育,超越学段界限、学科界限、学校界限,打破知识壁垒、制度壁垒、资源壁垒,拓宽认知视野、创新视野、国际视野,更好地构建集三维空间、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于一体的“五维教育”,为学生的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增值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一种全新的全人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开放式教育模式。
变革路径:打破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
当前,随着教育、科技、人才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世界各国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进一步向基础教育领域延伸”。“国优计划”支持高水平大学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攻读研究生,为中小学输送特定学科领域优秀教师,打破原有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路径依赖,打破相对僵化机械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依赖,也将进一步打破中小学“唯分数”“唯考试”惯性的路径依赖。从中小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实施“国优计划”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强调提升现有资源边界下的教育生产力又注重优化教育生产关系,既强调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又致力于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潜能;通过制度机制设计,着力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引领性的教师培养体系,着力塑造早培养、宽口径、大视野的科教融合育人体系,着力推动形成回归教育本质、尊重人的志趣和潜能的成长引领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下学生有价值地成长、教师有价值地成就提供了更大可能。
重塑方案:重塑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
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教师发展之间存在着强耦合互动关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必将重塑未来教育新形态,对教育供给、教育管理、教师发展都提出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实现由大到强根本性转变的战略窗口期。“国优计划”的实施将重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文化图谱,重塑大中小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培养内容、培养路径、培养方式的系统建构、整合与协同。在培养内容上,推动更好地把握全人教育的精髓,面向未来教师、未来学生,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强基固本”功能,培养健全人格、厚植文化底蕴;在培养路径上,推动打通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加强理论与实践互促、学科与科学互动,构建更加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培养方式上,推动运用新技术赋能,创设新学习生态,改进新学习方式,以教育数字化战略为牵引构建智慧化的新型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