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却在功成名就之时突然“消失”,化名“王京”秘密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隐姓埋名十七载以身许国。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王淦昌。今天(2024年5月28日)是他的117岁诞辰,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人生故事。
从“王淦昌”到“王京”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王淦昌一生无尽探索,勇攀高峰,开拓出中国乃至世界的多个“第一”。
在本科时期,他就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论文。1941年,提出了世界第一个间接测量中微子存在的实验建议。1956年首次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同时,他还是我国激光核物理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激光核物理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无疑是备受关注的,但在1961年,他的科研生涯发生了转折——当时,王淦昌接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对方向他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如果接受这项任务,就意味着在以后若干年中,王淦昌将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不能在世界学术界公开亮相,不能交流学术成果,这对当时已经在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王淦昌而言,是十分可惜的事情。但是王淦昌却铿锵有力地答道:“我愿以身许国!”
从那时起,“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技界突然销声匿迹了,而在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多了一个名叫“王京”的领导者。为了中国能造出原子弹、氢弹,为给中国人争这口气,从1961年到1978年,他隐姓埋名,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整整17年。
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863”计划的诞生
1978年,王淦昌终于告别了“王京”的身份回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核武器研究基地的那个“王京”研究员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淦昌。这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但为了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仍不分昼夜地辛勤操劳。
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仅隔两天,领导人便作出了肯定性批示。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由于提出这个计划的建议和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这个历史性的时间点被载入了史册,被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是中国科教兴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中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它将中国推向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也开启了中国科技腾飞的新征程。
一生忘我般的付出
王淦昌一生对科学与教育忘我般的付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身依然保持着清风峻节。
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你又何必回去呢?”
可王淦昌却答:“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王淦昌(左一)与工作人员交流(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浙大西迁时,学校搬到了贵州湄潭,他把平时的薪水都拿出来接济学生,自己一家人生计难以维持,就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放羊,取羊奶给子女喝,甚至牵着羊来上课,被师生们戏称为“羊倌教授”。
1979年,72岁高龄的王淦昌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他认为,“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当时参加支部大会的21名党员,一致举手通过,赞成王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年轻”的同事杜祥琬写信向他表示祝贺。5天后,杜祥琬收到王淦昌的回信,“其实这事我早应该奋斗争取,以自己努力不足,以致拖到现在,非常惭愧”。王淦昌谦虚回应:“希望你和同志们多多帮助,能对党和人民做出应做的事。”
什么是王淦昌心中“应做的事”?“把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推向前!”他的这份信念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进,怀“以身许国”的赤诚之心,做“求是创新”的国之栋梁。
参考资料:
1.“人民网”公众号.功成名就之时,著名科学家神秘“消失”17年...…
2.“中国科学家”公众号.以身许国铸长剑 | 纪念王淦昌诞辰
3.“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基地风采 | 浙江大学“王淦昌事迹陈列室”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4.《光明日报》.45年前这封信,诉尽报国情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