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智慧农业显身手,科技春耕丰粮仓

2024-04-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阅读量:497

    【一线讲述】

    编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春日里,农民辛勤耕耘,农机驰骋沃野,一幅幅“科技春耕图”正在广袤田野上徐徐铺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利用智能物联网、智慧无人机、田间作业机器人等科技手段,探索出有“智”更有“质”的智慧农业技术来赋能春耕备耕。本期,我们邀请农技专家与种粮大户,共同讲述智慧农业如何用“科技范儿”助力春季农业生产。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庄镇东林肇村农民驾驶农机在麦田间施肥。新华社发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农民在操作植保无人机为小麦施肥。新华社发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水稻育秧大棚里,农业职工在进行播种后的覆土作业。新华社发

    无人农场:让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锡文

    正值春耕备耕的时节,各地陆续奏响科技春耕“进行曲”。我从小就在地里干农活,沤肥、耙田、插秧、除草、车水、收获和晾晒,水稻种植的所有农活我都干过,对农田劳作的繁重艰辛体会尤深。研究农机50多年,我的初心就是解放农民的双手,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如今,智慧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我将智慧农业概括为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智慧化管理、精准化作业四个方面。十多年前,华南农业大学团队研发了“稻田水层高度及土壤含水量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它,我们能随时知道水稻田里的水层高度和土壤含水量,判断水田缺不缺水、需不需要灌水,从而实现稻田水情的自动测定和自动灌溉。这就是我所说的数字化感知技术。

    卫星、无人机、地面仪器等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智慧农业的第二个环节——智能化决策。比如,它们可以根据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信息,智能决策田间管理方案,包括灌排、施肥、打药等;可以根据作物长势和当地气象,智能决策收获方案,包括收获时间、收获方式等。而在智慧化管理环节,我们可以远程监控农机作业位置、作业进度、作业质量。

    精准化作业则包括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等环节。中国农机院研发了一种大型智能化变量喷雾机,可以实现杂草自动识别,对喷雾量可以实现精准反馈控制。此外,华南农业大学研发的稻谷干燥系统,每小时可将14吨的稻谷的含水率由28%降到13.6%,每吨成本才15元钱,比人工晒稻谷还要便宜。

    我认为,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基于10多年来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农机装备,2020年,我们在广州市增城区创建了全国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全过程智能化和智慧化,达成了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成熟,无人农场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目前正在加速推广应用,我们已经在全国15个省份启动了30个无人农场建设。

    推广无人农场,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我将带着学生们一起努力去攻关、去突破。我期待更多的先进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让无人农场能进一步发展,助力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植保无人机:春耕田间管理“高科技”

    讲述人: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植保无人机团队负责人 唐亚宁

    自从2014年从青岛农业大学毕业后,我便毅然踏上了服务农业的道路,故事是从植保无人机开始的。

    装药、起飞、喷洒……植保无人机可以按照既定路径在田间盘旋,将肥料、农药均匀洒下。刚刚学习操作无人机时,我感觉自己接触到了高科技:1台无人机1小时就能为近100亩农田喷洒农药、肥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更为均匀的喷洒方式,也让农田防治效果大幅提升。

    经过不断学习,2017年我创立了卫农飞防作业团队,专业从事无人机植保作业工作。我和团队常常思考,如何在作业过程中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土地。

    2021年,我们在托管的农田里开启了新的试验。通过无人机生成作物的多光谱指数图,了解农田总体生长情况和田间差异,进而根据长势差异,精准配制肥料和农药,有效减少使用农药的种类,提高喷洒精准度,从而达到对植物病虫害的控制,减少对土壤的伤害。通过对比分析,无人机的用药量比人工少25%~30%,用水量节省超过95%。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认可无人机,选择使用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去年,我们托管了5000余亩土地,今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400余亩。

    眼下,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春管进入关键期。很多农技服务人员走进麦田,跟踪监测小麦苗情、病虫害等情况。我们团队陆续对刘家柳沟村、马司村等附近村庄的1400余亩地进行除草和施肥作业。再过十余天,地温上升,农户们在浇水的同时还要追肥,到那时候,我们的团队就更忙了。

    常有人问我:“你年纪轻轻的,整天在地里跟泥土打交道,不觉得无聊吗?”

    可每当我站在田间地头,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感受它们拼尽全力向上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时,我总是心潮澎湃。我想,这就是我的答案。

    未来,我希望我的无人机团队可以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热爱农业、热爱乡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肩上,在广袤沃野创造更多可能。

    农机装备:种粮人的好帮手

    讲述人: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人和乡种粮大户 丁军华

    今年,我流转了680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优质强筋小麦。最近天气晴好,气温回升,小麦长势喜人。但由于前段时间田间湿度大,部分地块的小麦发生了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还有的地块出现了黄叶病,得抓紧时间把农药打上。

    良种需要配良法,良法需要现代化农机装备作支撑。针对小麦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大面积防治需要,我专门选择了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它能够根据不同地块小麦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喷杆上喷头之间的距离及喷杆、小麦之间的距离。机器的药箱容量大,达到了1500升,在大地块作业时效率比较高,每小时可作业30多亩。使用农机装备后,一亩地的防治成本只有2毛多,比较划算。

    你看,喷杆从折叠状态缓缓打开,混合着杀菌剂、杀虫剂、小麦生长调节剂的水雾喷涌而出,晶莹剔透的水珠顺着小麦叶片渗入土中。现在加药直接在地头就能完成,像加油一样方便,做到了无缝衔接。现代化农机装备省时、省力、质效高,为春管注入了新动能。以前背着药桶打药,干一天回家,骨头缝都是疼的。现在坐在车上,扶着方向盘、踩着油门就能完成植保作业。

    我是个急性子。麦苗一天一个样,从前管理跟不上,心里很着急。搁以前,这几千亩地得忙活大半个月。现在,一台机器每天能作业300多亩。按计划,不到3天,就能全部打一遍药,质量还高。现代化农机装备真是咱们种粮人名副其实的好帮手。

    麦过春分昼夜忙。我们将用好手中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打好麦田管理“主动仗”,守好夏粮丰收的“主阵地”。

    自动育秧机:为春耕按下“加速键”

    讲述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刘亮

    春耕时节,黑土地上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春耕景象。马上就到东北地区水稻育苗阶段了,我们步履不停,忙着通过线上直播和下乡讲解等方式,为乡亲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都说“苗好一半谷”,水稻育秧可是春耕的重头戏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多年以前,乡亲们育秧主要靠人工。传统的育秧方式需要用人力完成撒土、播种、覆土等工作。每逢水稻育秧,乡亲们都要加倍打起精神。

    过去传统育秧的“老把式”不光要操心秧苗的质量,在春播时更要组织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完成水稻育苗。针对这些情况,吉林省开始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历经50余年的努力,水稻育秧如今可实现机械化撒土、浇水、撒种、覆土等一系列工作的“流水线”作业,大大缩短了传统育秧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育秧机仅用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之前六七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此后,我们不断对育秧机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了自动育秧机的技术,并在吉林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使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水稻秧田管理实现了智能控制、自动控温、控水。

    机械化播种不仅提高了水稻育秧的效率,更提高了秧苗的质量。目前,机械化育秧机在吉林省的推广面积已经超过了90%,为春耕跑出了“加速度”。我欣喜地看到过去的“会种田”变成了现在的“机械田”,并不断向“智慧田”转变。

    前不久,我们编发了《吉林省2024年春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针对今年气候特点,结合多年技术创新成果,从扣棚、备土、选种、育秧、插秧等具体措施入手,用科技助力春耕。

    从春耕到秋收,我们科研团队一直与乡亲们同在。这不只是一份承诺,更是团队几代人“种稻精神”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深耕科技攻关,不断研发适合不同稻区的水稻种植技术,用良种良法推动吉林省的水稻种植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用科技助力春耕,为乡亲们提供贴心的春耕服务,为春耕按下“加速键”。

    智慧种粮:让信心更足、粮仓更丰

    讲述人: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陈帅宇

    我的家乡湖南省常德市素有“鱼米之乡、洞庭粮仓”美誉,是中国稻作文明重要起源地。2015年,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我,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我边开农资店,边跟乡邻学习水稻育种、稻田机械作业等,并在第二年试着流转了300亩田,正式开启了种粮之路。

    如今,我成立了合作社,一共承包2800多亩水稻田。政府为我们这些回乡创业的新农民搭建服务平台,各项政策助推着我们的农业生产驶入机械化、现代化的快车道。这些,也让我们看见了土地里孕育着的新希望。

    我的父亲和田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追随父亲的脚步到田间玩闹、捡拾稻穗,是我在孩童时期最美好的记忆。如今的我,也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然而,我和父亲的种粮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田地里,那些父辈们曾摆弄的“老物件”,被能精准完成翻耕、栽插等作业的智慧农机替代,我们用指尖操控手机、控制器,通过“云端”从事田间生产管理。

    2017年,我在外出考察时第一次接触到智能插秧机,之后不顾父亲的反对借钱买了两台,“探路”智慧农业。一开始,因操作技术不熟练,秧苗被插得东倒西歪,身旁人更是唏嘘声一片。凭着一股子犟劲,我经过近二十天的摸索,最终掌握了智能插秧机的操作技能。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栽插近40亩水稻,人工一天则只能完成一亩,乡里乡亲由最初的“旁观者”慢慢变成了“参与者”,纷纷邀请我驾驶插秧机去他们田间跑一圈。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我深知智慧农机的使用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来,我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并购置不同功能的智慧农机,我们合作社现在有育秧机、旋耕机、插秧机、抛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烘干机等十余种智慧农机,逐渐实现了农业生产线的全流程机械化、智能化。

    今年,合作社机械社会化服务面积将达到5万亩。从效率来看,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天可以完成近400亩稻田的喷洒作业,一台全智能烘干机一天可以烘干近500吨稻谷。而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提升,这些数值将不断被刷新。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在谢家铺镇的田间地头,一台台旋耕机正在对田里的紫云英、油菜进行翻耕作业,没一会儿,一大片稻田就被翻整一新,大大减少了用工用时成本。有了智慧农机助力,我们更有底气。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吴春燕、唐一歌、任爽、赵秋丽、冯帆、丁艳、赵嘉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猛、徐虹雨、熊丹、刘天鹏、高亮)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8日 07版)

    [ 责编:袁艺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