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向海图强:品读汪品先院士龙年力作有感

2024-02-19   第一财经   阅读量:157

    二月十六日,龙年新春初七。这天出版的2024年第4期《求是》杂志刊发: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的署名文章,题为《深海探索:更好认识海洋》。这是笔者迄今为止品读到的:中国科学家关于海洋最全面的认知。

    在这篇龙年力作中,汪品先院士开明宗义地明确提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空间广袤辽阔,资源丰富多样。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汪院士还进一步地指出: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从“深潜”到“深钻”再到“深网”,“我国深海探测开发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一步探索深海的时代正在来临”。

二零二四年元月,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获得上海科创教育年度人物的最新荣誉。

    二零二四年元月,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获得上海科创教育年度人物的最新荣誉。

    关于进入海洋内部的深潜技术,汪品先院士在这篇力作中的介绍令人耳目一线。即首先为人类进入深海提供“入场券”的是深潜技术。“最早的深潜器是两位美国科学家乘坐的空心潜水球,1930年在百慕大首次成功下潜到水下183米”。1960年,瑞士人设计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承载两人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10916米处,停留了20分钟,一举打破深潜的最高纪录。此后,又逐步出现能够在水下移动、采样,具有探测功能的深潜器。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法、俄、日5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近年来,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深潜器累计下潜超过1000次,下潜深度覆盖了大洋纵深万余米的“全海深”。同时,“我国还陆续研制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无人深潜器和深海机器人,包括遥控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机器人、混合式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水下滑翔机等,初步建立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具备了全海深探测与作业能力”。这些成就足以自豪啊!

2018年4月南海载人深潜探索时的汪品先院士和同济大学团队

2018年4月南海载人深潜探索时的汪品先院士和同济大学团队

    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从业人员,笔者最感兴趣的是汪品先院士的资源论。即“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深海资源逐渐成为人类探索的新热点。深海资源包括海底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能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于满足人类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永痕主角;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命题。对此,汪品先院士就生动地介绍说:深海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能在还原缺氧环境下繁盛,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是无价之宝,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福祉。可见,基因资源是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的全新方向,相关应用已经初见端倪,在制药领域有较为突出的潜力,在美容保健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前景”。

    机遇和挑战,永远并存。对此,汪品先院士指出:“人类探索深海,也要保护深海。如何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实现深海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深海探索面临的又一个挑战”。他特别强调:“事实上,我们在深海面前还是小学生。人类在陆地尚且历经几千年才学会利用资源,从采集和渔猎进步到农耕畜牧,发展起农牧业;同样,人类进入深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深海探索只相当于中石器时代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当于‘采集’和‘渔猎’水平,未来还有很远的航程“。我觉得其论断,就是一贴清醒剂!

汪品先院士深海探索工作场景一览

汪品先院士深海探索工作场景一览

    当然,汪品先院士在全国沿海省份有很多知音。如直接面向南海的广东省,近日就召开了2024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会议披露:去年广东在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全国第一;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形成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资源惠民利民再上台阶;数据赋能水平稳步提升,智慧自然资源建设全国领先”。同时提出:今年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而最大公约数则是:突出规划引领、全域整治、陆海统筹、生态绿美,在更高起点上“谋空间、强保障、守红线、优生态、夯基础、添活力”;同时,“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奋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多自然资源力量”。

    在著名沿海城市山东烟台,当地政府就提出:“2024年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工作,将牢固树立大海洋发展意识,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建设具有更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示范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更大影响力的绿色低碳新渔业;持续提升法治海洋规范化水平,构建具有更高安全性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为烟台建设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塑造海洋新优势”。而我从山东智库的信息渠道获知:今年烟台还将力争实现“一个突破,两个高于”的目标,“即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显然,这是很清醒的认知。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是大楼和大师完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是大楼和大师完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而在上海,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始终得到同步重视。如去年下半年,笔者就参加了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主办“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殖放流活动,即在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进程中,上海也正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其中很突出的是:“十四五”期间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即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去年秋季就已经完工,随后就进行增殖放流以进一步营造滨海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活动中我还具体观察到的是:互花米草治理、本土盐沼植被恢复、人工鱼礁、牡蛎礁构建、底栖生物增殖放流等,既是进一步营造滨海海洋生物生境的主要形式,也是本次修复项目的主要内容。

二零二四年二月十九日:上海市南洋中学开学第一课,致敬汪品先院士和同济大学科研团队。

    二零二四年二月十九日:上海市南洋中学开学第一课,致敬汪品先院士和同济大学科研团队。

    值得指出的是:笔者在出席上海海洋主题公益活动时,都会介绍汪品先院士的最新成就和思维要素;每每都会引发热烈的反响和相关单位的进一步研究型学习,不少中小学都在开展新时代海洋观的教育和科普。为此,汪品先院士和其团队所在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同济大学档案馆,还都热情地提供了丰富的院士科研团队深海探索的场景图片。这就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们观察海洋、保护海洋和传承海洋文明的热情,而现在的未成年人必将是面向二零三五年的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生力军!而从科普视野,汪品先院士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济大学的卓越成果不仅体现在陆地上,同时也驰骋在海洋上。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