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朱高峰:助推通信行业“弯道超车”》。
朱高峰:我最喜欢的还是当一名工程师,尽管我上中学的时候没有想成为工程师,但是后来我做了这么多年,我自始至终就是一名工程师。
先生简介:朱高峰,1935年5月出生于上海,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晶体管60路载波系统工程,荣获工程界含金量最高奖——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通信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他还在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舍小我为大家 国家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
朱高峰总说,我们这代人习惯了把国家放在个人意志之上。他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即是如此。如果时光倒转回到他17岁那年,是选择为实现儿时的科学家梦想、继续在清华学物理,还是应百废待兴的祖国所需、去苏联改学通信,他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决定。1952年,朱高峰被选派至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从此和“通信”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高峰:国家决定让我们学通信专业,那国家既然决定了,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