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11位清华人当选院士!

2023-11-23   清华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2343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外,还有5位校友获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行星探测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2005届硕,经济管理学院)。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邢锋(1986届本,化学工程系;1989届硕、1992届博,土木工程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总设计师李劲东(1993届博,工程力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1992-2022教,环境学院),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1999届博,工程力学系)。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说明: 图片

李路明

航天航空学院

    李路明,1968年2月生,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先后在机械工程系和航天航空学院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长期从事神经调控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带领团队历时20多年,成功研发系列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及脊髓刺激器,取得了系统性的原创成果。发明了变频调控方法和变频脑起搏器,解决了多症状调控难题;发明了核磁共振相容脑起搏器,首次实现了用高场核磁共振检查植入脑起搏器患者;发明了神经调控的远程感知程控技术,减轻了广大偏远地区患者的医疗负担。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数百家医院,治疗了数万名患者,并推广应用至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研究成果连续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学会一等奖3项。

说明: 图片

说明: 图片

时松海

生命科学学院

    时松海,1973年12月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2019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和研究员/教授。2019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早期工作揭示了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核心机制,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原理提供了根本性实验依据,并发现了细胞极性蛋白与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开辟了神经元极化机制的研究。近期研究跨越神经发育与环路功能领域,定量阐明了单个大脑神经干细胞高度有序进行增殖、神经元发生和胶质细胞发生的内在程序,揭示了调控大脑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核心机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谱系依赖性的精准神经环路组装和运行的一系列机制,提示了调控大脑发育与功能的新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理解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大脑发育组装与功能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和Science全球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特等奖、美国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学者等荣誉和资助。

说明: 图片

说明: 图片

胡事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胡事民,1968年9月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1990年获吉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6年分获浙江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今,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ACM SIGGRAPH执委、亚洲图形学会主席。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几何计算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了系统性的贡献,成果应用于流程工厂的数字重建和大规模街景系统构建,研制了我国空间站首个天地协同混合现实系统;创新性地提出元算子融合思想和统一计算图策略,研制并开源了自主深度学习框架“计图”,有效降低了算子优化难度和异构硬件适配复杂度,实现了国产CPU、GPU和AI芯片的高效适配,在节省显存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神经网络和大模型的训练推理效率。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并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

说明: 图片

说明: 图片

段路明

交叉信息研究院

    段路明,1972年生于安徽省桐城市,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1994年)和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获终身教职,2012年担任费米讲席教授。2018年辞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费米讲席教授职位,全职回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姚期智讲座教授。


    长期从事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完成了量子信息领域系列开创性工作,提出DLCZ(Duan-Lukin-Cirac-Zoller)量子中继方案和网络量子计算方案,为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和可扩展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础;提出通过量子网络互联进行规模化量子计算的方案,为近期离子量子计算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邀在物理学权威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撰写此方向的综述;其提出的量子纠缠判据(DGCZ判据)在量子信息领域大量应用,被写入专著且章节目录为“DGCZ判据”。最近五年在清华,实现了二维原子存储阵列和拥有225个存储单元的量子存储器,刷新量子存储容量的纪录;首次实现了25个量子接口之间的量子纠缠和量子中继模块之间的高效纠缠链接;首次实验实现了拉比-哈伯德模型在14亿亿维态空间中的量子模拟,超越了现有超算的直接模拟能力;首次利用同种离子编码两种类型的量子比特,以使得多比特量子计算体系中的串扰错误率低于容错量子计算阈值。


    曾获饶毓泰基础光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美国斯隆研究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杰出研究奖等,2009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首届新基石研究员。领导国家2030—重大研究计划中的离子量子计算方向研究项目,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

说明: 图片

说明: 图片

颜宁

生命科学学院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 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

    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

说明: 图片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说明: 图片

吕俊复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吕俊复,196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瓦房店市)。199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保留研究生学籍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2年,1996、200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锅炉第一线开发研究,连续主持或参加了“九五”以来6个五年计划有关循环流化床燃烧方面的“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针对劣质煤高效发电、含盐污水生产采油需要的过热蒸汽、低成本污染控制等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在锅(水动力学)和炉(流态化燃烧学、传热学)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主持了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用采油含盐污水生产过热蒸汽的注汽锅炉、基于流态调控化学反应的超低排放CFB锅炉的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示范。在余热锅炉、高参数生物质锅炉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能国际领先,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动了气固/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反应学科发展。

    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曾任国际能源署流化床转化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第9、10届煤燃烧国际会议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教育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山西省等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一等奖10项(其中5项排名第一)。曾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ASME最佳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学术新人。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主编著作5部。

说明: 图片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