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个机构的6849名科学家入选2023年度名单。中国内地本年度上榜人数继续激增,入选科学家从2022年的1169人次(占比16.2%)上升至今年的1275人次(占比17.9%),继续保持全球第二位,其中清华大学78位入选。车辆学院欧阳明高院士、副研究员卢兰光、副教授冯旭宁上榜。其中,欧阳明高院士继2017、2019、2020、2021年、2022年后第六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入榜这份年度名单的科学家在过去的十年间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在Web of ScienceTM 中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清华大学在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高校或机构中位列第五。
欧阳明高院士
欧阳明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eTransportation 创刊主编、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IHFCA首任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任执行副理事长。
2000年开始从事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包括混合动力与电控系统、燃料电池与氢能系统、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超级充换电与车网互动智慧能源系统;2007-2021年任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总体专家组组长,深度参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技术研发、示范考核、国际合作及产业推进工作;目前聚焦储能-氢能-智能三位一体的新能源科技研发与产业化。
先后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得包括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IEEE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Award在内的国内外科技奖10项,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孵化包括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内的学生创业企业15家,发表科学索引(SCI)期刊论文400余篇,他引超过3万次,6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卢兰光副研究员
卢兰光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核心成员,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能源动力方向研发,包括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智能化及其在智慧能源中的应用,近期感兴趣方向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在团队合作下,提出了混合动力能量流图分析方法;基于第一性原理共同提出了可定量分析锂离子电池衰减的“双水箱”模型;率先提出了完整的电池管理算法框架,以及SOX联合估计算法、无析锂充电算法、基于剩充电量均衡算法等电池管理核心算法;揭示了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化规律;提出一种“光储充氢”系统优化匹配方法和储能“虚拟电池”概念;提出了基于电机的能量转移型电池包低温极速加热技术;揭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机理。讲授清华大学《车用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课程。承担或参与国内外多项新能源相关项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国家专利83项;省部级科技奖6 项。
冯旭宁副教授
冯旭宁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核心成员,电池热安全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力及储能电池系统“热安全特性、建模与防控”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揭示了高能电池热失控能质释放规律,发明了动力及储能电池系统热防护技术,填补了电池应用领域的技术空白。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电池及其系统的事故溯源、标准评价、诊断预警、蔓延阻断等规模化应用场景,保障了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电动船舶、电动自行车、智能手机等的使用安全。MIT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创新35人,Clarivate高被引科学家,Scopus中国高被引学者。
图文、编辑:张肇甜
审核:卢兰光、冯旭宁、周艳
终审:张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