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减污降碳协同是关键

2023-11-01   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量:23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卢陶然北京报道“减污降碳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去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一是要有政策标准,二是要有市场的杠杆。CCER 实际上是与碳交易、碳税并行的市场杠杆。”在近日举办的“2023中国蓝天观察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与其对照,我们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应该说路还很长。”贺克斌认为,要重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实现气候目标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作用。“中长期来看,仅靠治污的力量是不够的,‘双碳’力量逐渐发力,结构调整到位,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度降下来。在碳中和路径约束下,剧烈技术变革将改变经济产业结构。在未来几十年内,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等人类活动排放将显著减少。”

    减污降碳应是全国一盘棋

    《21世纪》:当前,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在协同增效方面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贺克斌:我们做过一些分析,全国不少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标在改善,碳排放指标也在降低。这样的城市往往是新兴的、以轻资产为主的,也有一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指标或是停滞,或略有反弹,碳排放指标也没有下降,这往往与它原来所处的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都有关系。

    整体来讲,推行减污与降碳应是全国一盘棋,大的趋势是绿色高质量发展,但每一个城市之间还要跟它本身条件关联。目前,一些“先知先觉”的城市率先发力,布局了很多新能源项目,既减污又降碳,但也有部分城市“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过分在强调当前面临的现实困难。事实上,减污降碳近期是压力,远期是动力,需要下定决心破釜沉舟。

    《21世纪》:在清洁能源取暖技术的后续推进过程中,在国家层面,除大基地大规模建设清洁能源之外,对于贴近基层的、更接近普通老百姓的清洁能源利用,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贺克斌: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在大规模进行电源结构调整的同时,电网也面临着消纳问题,即新能源电力的稳定性。我们要在确保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渐引入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一旦出现较大的冲击时,电力保障体系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现在微网系统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类实践做的越多,越有利于大家在新能源体系的建设上达成更多共识。

    CCER 是与碳交易并行的市场杠杆

    《21世纪》: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CCER首批方法学,它的出台对于推动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贺克斌:减污降碳除了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去促进这些新技术的使用。一是要有政策标准,二是要有市场的杠杆。CCER 实际上是与碳交易、碳税并行的市场杠杆。

    当前,全国碳市场还只覆盖电力行业,若要进一步扩容,每扩展一个行业,至少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这个行业进入碳市场,它的碳计量对应的"秤、算盘和账本"是什么样的?现在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具备好了。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有很多新的减排手段,所以要用 CCER这种形式来过渡这个过程。

今年9月1日欧盟的碳关税已经开始实施,对此我们也要有积极行动的方式。有了国内的做法,才能寻求国内和国际接轨的做法。

    《21世纪》:如何将碳减排技术和清洁空气的技术融合成一个技术体系?

    贺克斌: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在解决碳的问题时,比如调整能源结构本身就既减污也减碳。从技术的角度,现在也有如烟气捕集技术,可以同时捕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碳。

所以在减污降碳的技术体系上,一种是结构性的,另外一种是装备性的。例如电动汽车的使用,消除了燃油车尾气中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减碳的技术体系及其效果需要一层一层累积,先将电动汽车发展起来,同时发展风电、光电,将可再生电源结构比例逐渐提升,两者进行匹配这些需要一个过程。

    减污降碳本身也在改善生态环境

    《21世纪》: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有什么新的挑战?哪些技术值得去探索?

    贺克斌:为什么要减碳?是因为要温控。为什么要温控?是因为要减少气候系统的不确定性。为什么要减少不确定性?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众多气象灾害。有直接和间接的气象灾害,间接气象灾害带来的间接生态环境的变化,比如沙尘暴就是其中一种,它出现在干旱、干燥的气候变化中。减污降碳本身也在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能够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次数。

    还有个例子是部分国家出现了野火燃烧。应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一把野火把这三个都占齐了,它增加碳排放,烧死了植物动物,加重了环境污染。而野火的由来与气候变化有关系。看起来在解决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现在已经成熟的技术只能支撑我们完成碳中和一半左右的任务,未来还有很多新技术会出来,比如氨的利用就是一个大方向,氨是一个新的能源承载形式,但它带来生态环境影响需要关注。

    《21世纪》:未来在减污降碳的过程中,如何推进 PM2.5 的减排?

    贺克斌:减排是硬道理,天上的浓度要降低,地下的排放量必须要降。除了二氧化硫、一次 PM2.5,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需要更多关注。

    如何进行减排?比如,可以用汽车尾气的三元催化剂去减 VOCs 和氮氧化物,更需要推进电动车发展,从结构调整去减。但仍然有一部分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VOCs,需要一些特定的装置去减排,这部分增加的能耗和增加的碳排放量都要识别,可以称之为特定污染物种的减排刚需,因为它无论是在PM2.5 还是臭氧里,都是一个极重要的贡献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