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袁隆平写下的这4个字,他一直记在心里

2023-10-28   人民日报   阅读量:353

“稻亦有道”

袁隆平院士为他写下的

这4个字

钱前始终铭记在心

图片

28日,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子诺亚方舟”缔造者

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钱前

分享了关于一粒水稻种子的故事

图片

水稻杂交曾是世界级难题

在当时

国际上普遍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但袁隆平偏不信这个邪

他大胆设想、广泛寻找

终于和团队在海南

发现一株野生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不久,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在袁隆平的鼓舞下
许多年轻人

都相继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

钱前就是其中一个

图片

1983年,钱前从南开大学毕业

来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

在这里的工作颠覆了钱前的想象

那时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

坐在实验室里搞“高精尖”的研究

而是频繁出差、下地干活

一到水稻收获季节

钱前就特别忙

白天收完稻谷,晚上还要挑灯夜战

妻子、儿子和他一起数稻穗

每株上面多少穗

每穗上面多少粒

反复数,不断确认

差一粒都不行

筛选完毕后

还要在实验室里探寻

这些特殊水稻背后的基因

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解析它们的机理

然后再回到地里

以这些理论指导育种

图片

钱前年轻时在田间做水稻人工去雄

那时,年轻的钱前就经常

同袁先生沟通交流

袁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创新

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

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

为破解水稻高产的秘密

钱前专注于分蘖性状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5年

钱前在水稻田里发现了

一株分蘖少的水稻

并与李家洋院士团队联合研究

揭示了水稻调控分蘖的分子机制

从而反向控制水稻的分蘖数量

实现了科学指导水稻增量

图片

钱前(右)和袁隆平合影

钱前介绍

水稻有将近4万个基因

杂交意味着4万基因和4万基因的重组

其中将近1/10已经被破解

这项工程极其繁琐庞大

需要有极强的毅力

才能坚持下来

而这样的工作

钱前坚持了40年

时至今日,他的工作方式依旧是

“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实验室”

图片

钱前和团队成员考察水稻农艺性状、选种

2016年

听闻袁先生获世界农业大奖

钱前写了一首贺词请袁先生助手转交

袁先生随即题写“稻亦有道”回赠

勉励钱前把水稻当成毕生事业

坚定理念,久久为功

袁先生的四个字

一直在鼓舞着钱前和团队

不断前进

图片

2017年,李家洋、韩斌、钱前等

以“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

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

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2年

钱前团队创制的超矮秆水稻种质“小薇”

在植物工厂环境下

成功实现水稻种植

60天左右收获的重要突破

为实现未来水稻在垂直工厂或航天等有限空间下种植

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图片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

种子可以决定一个产业的兴衰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

是钱前经常说的一句话

如今,钱前又投入到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国家作物种质库的工作中

早年间,种子保存条件简陋

只能装进纸袋、放在抽屉里

保存寿命只有两三年

虽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建成了低温种质保存库

但科研人员需要穿着棉大衣

登梯爬高存种子

近年来,智能化、信息化的到来

让艰苦的种质资源研究和创新工作

进入新发展阶段

据了解,腾讯科学WE大会

是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学大会

2013年至今已举办11年

今年的WE大会上

腾讯发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

腾讯科技馆“数字种质库”的消息

公众可以用全息交互式零距离的方式

了解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

以及种子的成长过程

图片

再次回望袁隆平院士

写下的“稻亦有道”

钱前感慨万千

“袁隆平院士等前辈

已经为我们披荆斩棘

开创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水稻之路

未来的水稻之路怎么走

我们及年轻的水稻人重任在肩”

图片

钱前(左)和袁隆平合影

一粒小小的种子

却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更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向袁隆平院士、钱前院士致敬

向在实验室、田地间奋战的

科研人员们致敬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本期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