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属兔的他们,让中国科技扬眉吐气!

2023-01-23   科技日报   阅读量:674

说明: 图片

    ◎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院士、

打造“中国光学事业摇篮”的王大珩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彭桓武院士、

主持建立“北京时间”的叶叔华院士、

使中国测绘科学水平

位居世界三强之列的李德仁院士……

兔年到,

让我们来细数这些属兔的科学家,

如何在自己的领域“扬眉兔气”!

    贝时璋:用生命探索生命

    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

    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


    作为我国大陆地区最后一位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以及中科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被称作“世纪老人”,但他一生的丰富内涵,绝非这4个字就能简单概括。

    他是中国实验生物学的先行者,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开拓了中国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并创立“细胞重建学说”。

说明: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他拥有德国图宾根大学授予的5张博士学位证书,成为该校的“钻石级”博士,太空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贝时璋星”,中国生物物理学界设有“贝时璋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贝时璋班”……
如山功勋在前,他却从未停下追求科学真理的脚步,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与人讨论学术问题。
贝时璋视科学为生命,身体力行做坚定的“真实的科学家”。他说:“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我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王大珩:打造“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没有自己生产的光学玻璃,更无法制造出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光学仪器。

说明: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400万斤小米是他所有的经费。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光电测距仪等几十个“第一台”精密光学设备。一手将中科院仪器馆打造成了“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彻底改变了新中国在光学和仪器领域一穷二白的面貌。

    1986年3月,王大珩与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三位科学家及时向中央提出“发展我国高科技”的建议,由此产生了举世瞩目的“863”计划,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说明: 图片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图片来源:CCTV国家记忆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先生在京溘然长逝。八宝山南厅大门上贴出的一副对联精要地总结了他的一生:“战略规划咨询务实为先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光学仪器计量学用并举献身国家科学事业”。

    彭桓武:设计三套氢弹研制方案

    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探索。从1964年年底开始,在彭桓武等人的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

说明: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彭桓武还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分别由周光召、黄祖洽和于敏负责。最后,于敏带领的研究小组率先实现了其中的一个氢弹设计原理。于是,在突破原子弹后的两年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国再次突破氢弹原理,取得核武器研制的又一个里程碑式成果。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


    周光召曾说,彭桓武是中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各层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后来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

    然而,对于个人贡献,彭桓武一直保持谦虚、低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他难掩激动情绪,在罗布泊写下“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的诗句。

    多年以后,彭桓武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的同志把奖章送去时,他却坚决谢绝,提议由九所保存,并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叶叔华:不断打破“玻璃天花板”

    生于1927年6月21日

    中国天文学泰斗、主持建立“北京时间”


    2021年11月2日上午,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一位95岁的女院士用英语发表的演讲金句连连,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说明: 图片

图片截自中国妇女报视频

    她希望女性要努力去打破天花板:“如果你想要获得平等,你必须为之奋斗,你要展示你的能力。只要我们女性努力做到更好,女性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我们只希望男女能拥有公平的机会,社会会变得更加平等,更加和谐。”

    事件主人公是中国天文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叶叔华。在国际科学界,人们尊称她为“Madame Ye”,甚至在浩瀚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说明: 图片

    叶叔华院士在办公室工作(摄于2021年3月18日)。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1958年,32岁的叶叔华挑起了建立中国世界时系统的重担。由于当时中国测时台站的数量与国际时间局和苏联系统相差太远,叶叔华采取一种独辟蹊径的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

    此后,在全国5个天文台的通力合作下,1965年上海天文台主持的“综合时号改正数”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的精确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6年初,正式作为我国的世界时基准向全国发送,这就是后来的“北京时间”。

    结果证明,其精确度超越了由4个国家共17个台站参加的苏联标准时刻系统,仅次于巴黎天文台的“世界时”。

    李德仁:让中国测绘科学走在世界前列

    生于1939年12月31日

    使中国测绘科学水平位居世界三强之列


    李德仁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
他发明了“李德仁方法”,创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提出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引领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说明: 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德仁一直不满足于跟跑、并跑,他认为:

    “一味跟着美国走,永远都是第二。”

    “领先只是一时的,唯有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才是实力体现!”

    “中国人要自信,要更加努力,自强不息,让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学科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是一个大国,还要做一个强国。”

    截至2022年,李德仁和团队一共参与研制了50多颗高分辨率卫星,牵头研制武汉大学“珞珈”系列科学实验卫星,以验证智能遥感卫星关键技术。他还提出“东方慧眼”卫星星座计划,推动我国建设覆盖全球的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李德仁的科研团队使中国测绘科学的水平得以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位居世界三强之列。中国库存遥感数据、遥感卫星发射数均为世界第一。

说明: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mcrLqJvbDOo7mUkRjKpFqQNd2MaCErB3Hl4qhtBPULWQdTr8mziccXZRbPAHHDt4JrFjicyZLvkOeHc7YzcgLiaLg/300?wx_fmt=png&wxfrom=19

    来源:科技日报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科学网、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新民周刊及科技日报此前报道

    编辑:刘义阳

    审核:岳靓

    终审:王婷婷

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学工程与技术专家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彭桓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叔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贝时璋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大珩
  • 李德仁
  • 彭桓武
  • 叶叔华
  • 贝时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