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陆元九院士:“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

2023-06-09   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760

    据中国航天报消息,“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陆元九,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是最年长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也是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纵观一生,炮火中求学,荆棘里拓荒,陆元九用毕生精力为中国实现火箭凌空、卫星伴地、九天奔月、火星探迹的壮丽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熟人眼中,陆元九“个性倔”、“要求严”。他对航天工作的技术质量要求近乎苛刻,曾反复强调:“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陆元九 图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 

    生于教员家庭的陆元九从小就被父亲教导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成长于动荡不安的年代,为国成才的信念早早就落地生根。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上初中的陆元九参加了学生运动;到南京读高中时,日寇把军舰横在长江江面上炫耀武力,他又多次参加游行请愿;1937年,陆元九刚刚报名参加高考,就传来“七七事变”爆发的消息;“八一三”淞沪会战,更险些让他的大学梦化为泡影……

1964年,重庆中央大学同班同学参加航空集会合影,后排左二为陆元九

    重重阻碍未能牵绊他前往国立中央大学的脚步,成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他在山顶的平房、躲避轰炸的防空洞里学完了专业必修课,还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陆元九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有志于新领域开创的陆元九没有选择成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而是师从“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德雷伯教授,研究当时鲜为人知的“惯性导航”,并成为世界上航空系新创仪器学专业的首位博士研究生,走进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然而学有所成之后,回国却成了难越的关山。

    建国初期,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不能办理回国手续,美国当局强迫陆元九永久居留,放他回国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摆脱限制,陆元九退出科研小组,不断降低研究密级,终于在1956年等来了交换回国的机会,多方辗转,终于登船归国。

图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取

    2009年,陆元九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回国路,依然激动哽咽:“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短短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几分钟,就像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归国初期,陆元九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领域,参加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开发。

    1958年,陆元九积极响应“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召,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同时,他和同事们亲手组装了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

    1964年,陆元九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提出了“元件为主,测试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65年,他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开展了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究,此后又主持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的开发。

    1978年,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开始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他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即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2006年,陆元九院士在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陀螺实验室与同事探讨问题

    熟悉陆元九的人都说,他“个性倔”、“要求严”。“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如果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在航天工作上,他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曾反复在工作中强调:“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1996年,76岁高龄的陆元九临危受命,调查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由着一股拼劲,不顾年逾古稀连日工作,彻夜不眠,终于成功探查出发射失败的原因。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

    陆元九院士对人才培养的注重,在航天专家里是出了名的。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接过航天工程的火炬,是长久以来的夙愿。他提出学校教育与岗位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并着重强调了科研单位在工作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陆元九(前排中间)在指导学生

    陆元九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他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此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自动化系副主任,讲授陀螺及惯性导航方面的课程。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的带领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经过几年调研和思考,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系统工程的构想,在他脑中清晰起来。2005年,陆元九发表了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他发起“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研究课题并开始试点推广,推动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初见成效。

2004年,陆元九(讲台授课者)针对973课题为十三所设计人员授课

    90岁寿辰之际,陆元九的学生们发来贺信,写道:“尽管我们现在都已年过古稀,但我们多想再在教室里听您讲述各种‘原理’。”在他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技青年,成长为作风优良的航天事业建设者。

    真性情的朴实老人

    在科学工作之外,陆元九其实是一个热爱运动、生活简单的朴实老人。初中时就对网球、跑步、游泳等运动样样精通,年过花甲依然坚持每天锻炼,一致持续到70余岁,运动让他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中快速调整状态。

    陆元九从美国留学带回来的一双袜子,穿了半个世纪还留在柜子里。他对自己节俭,却曾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大笔积蓄捐给科学研究,期望着青年人才能有更好的成才环境和科研条件。

    真性情的他也从不忘记师恩。陆元九在80多岁拜望中央大学时的老师柏实义,弯腰相拜,临走时在屋外脱帽向老师夫妇鞠躬致礼。1998年赴美探亲时,特意前去看望中学几何老师胡思齐的夫人,这位身高一米八而且还有腰病的老院士,弯下身躯,跪地以拜,几十年的阔别未曾让这份诚挚褪色,沉淀了更多对启蒙恩师的感动。

陆元九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八十年代,陆元九入党,多年以来,保持着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党员本色。2021年,他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这是对他一生心系祖国、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最大肯定。

    心中有挚爱,眼底是星河。那颗穿越百年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资料来源:  1.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xxjskxb/200906/t20090624_1807765.html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55381443692555314&wfr=spider&for=pc

3. 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120/index.html 4.https://www.cas.cn/ys/ysjy/201012/t20101223_3048394.shtml

5.https://m.gmw.cn/baijia/2021-06/30/34961484.html

陆元九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