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作为服贸会的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服贸会“2022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9月5日举行,多位生态环境领域专家代表就“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进行交流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认为,北京PM2.5与臭氧协同下降的机会已经到来,要大幅减排氮氧化物,尤其是交通产生的氮氧化物。

    臭氧污染防治是当前的世界性难题。从近5年看,我国臭氧浓度总体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然而据生态环境部发布,今年上半年全国臭氧浓度有所反弹。研究表明,我国4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和一次PM2.5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臭氧污染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

    贺泓表示,臭氧的治理难点在于,臭氧并非直接排放产生,而是由进入到大气中的NOx和VOCs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属于大气二次污染物,所以臭氧的形成对光照等气象因素非常敏感。“臭氧的前体物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臭氧并不直接来自前体物,而是前体物在循环过程中活化大气中的氧气所产生的。”

    因此,要降低臭氧浓度,不仅要降低NOx和VOCs浓度,还要将它们控制到很低的浓度。因为随着颗粒物浓度的下降,光照因素总是在加强,这会有利于臭氧的产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VOCs的来源非常广泛,控制技术体系比较复杂,要想把VOCs控制到很低的浓度,短时间之内不现实。

    “另一方面,NOx减排有很大潜力。”他说,NOx的排放来源清楚,一方面主要来自燃煤等固定源,目前在二氧化硫大幅减排的情况下,NOx也有希望大幅度减排;另一方面来自移动源内燃机的燃烧,因此电动车对汽油车的替代也是NOx大幅减排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NOx和碳的排放是同源的,在“双碳”战略下,NOx的排放有望得到进一步削减。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提出要大幅减排二氧化氮,浓度指导值从原来的40微克/立方米减至10微克/立方米。“无论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还是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国际社会都达成了共识,要大幅减排氮氧化物。”

    贺泓认为,北京PM2.5与臭氧协同下降的机会已经到来。他说,有一段时期,随着PM2.5浓度下降,臭氧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像跷跷板一样。大数据统计显示,当北京PM2.5浓度超过50微克/立方米时,观测不到PM2.5和臭氧协同下降的效果。只有当颗粒物浓度降低到50微克/立方米以下时,才在观测中发现PM2.5下降、臭氧也下降的现象。2021年,北京市大气中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存在这种协同控制的可能性,需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他说,从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角度继续深度减排氮氧化物,就北京而言,应该主要是控制交通带来的氮氧化物。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