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热点 | 江苏两位“巨星”,捐款400万!

2022-06-10   江苏广播   阅读量:96

    6月9日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两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受邀坐上大会主席台,他们是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大约60年前,“一北一南”的两个人选择扎根江苏大地服务祖国发展。功成名就,他们依旧心系科研事业,为后人铺路架桥。

    受疫情影响,2020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与今年合办。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两位老先生依次接过证书,并受邀在大会主席台就座。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有炓。

左: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有炓
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

    贲德1938年生于吉林,郑有炓1935年生于福建,二人一北一南,研究的方向也大有不同。但两个人的人生,却有许多相似的情节。

    “过了一关又一关”,贲德这样形容自己的学习、科研生涯。从年少时每天往返40里路在 “奔跑中求学”,到几乎是从零起步研制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雷达和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他应对了一次次挑战:“回忆起来,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勤劳的人。搞机载雷达的十年时间,我没有休息过星期天,也没有休息过节假日。最后把这个事做成了,这个事情意义在于雷达放在战斗机上使战斗机性能充分发挥、具备作战的功能,大大地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

    郑有炓则说自己是“爬了一山又一山”。从1957年到现在,他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科研工作,带领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氮化镓生长关键技术,实现我国氮化物半导体生长设备零的突破,研制出氮化镓基微波异质结构器件材料和功率器件:“爬过一山又一山,爬山看了看还有一个山。我们前面几十年就是这样爬过来。另外,我们的成果还要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有好多成果也在江苏作为产业化应用。”

    在科研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将国家需求放在首位。为了国家需要,贲德多次从基础原理学起,接下一个个紧急任务。贲德说:“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为了国家需要,郑有炓深耕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这一做就是六十多年。郑有炓则说:“是机遇造就了我,没有国家需求的机遇,就没有我的今天。

    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两位老先生又不约而同地将奖金用于成立基金,鼓励科技创新。贲德院士将所获200万元奖金中的100万元赠予14所,设立“贲德院士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定期奖励为推动14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创新型人才。其余100万分别用于捐赠给贲院士中学母校及奖励项目团队成员。贲德院士表示:“这个荣誉是归功于大家、归功于集体的。我会继续努力,在有生之年、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在雷达领域内继续工作。”

    郑有炓将全部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南京大学,设立了郑有炓教育基金。弟子们追随恩师的脚步,和团队共同捐资100万元注入该基金。该基金作为开放式留本基金,利用其收益奖励和资助南京大学优秀本科生与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研究生。“我们要继续支持培养人才,来支持在半导体领域、电子领域里面人才的培养。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造就人才就是造就事业。”郑有炓这样说。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郑有炓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贲德
  • 郑有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