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科创中国”与抖音联合打造的大型视频知识类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主讲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专家组成员陆林教授指出,传染病的大流行,会使医务人员、感染者和大众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可达20%以上。截至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已导致全球增加了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少将持续20年。
近1/3被隔离人员
出现抑郁、焦虑、失眠
或急性应激反应,
怎样的心理是健康的?
陆林院士表示,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要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自主性、才能、代际关系、智力潜能和情感潜能的自我实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心理疾病有400多种,常见的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障碍、睡眠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等。其中,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在我国是7%左右,部分欧美国家发病率超过10%;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在很多国家是15%左右。20-30%的成人有睡眠障碍,其中15%需到医院进行治疗。
据陆林院士介绍,2020年2月至3月间,一项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众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显示,由传染病的大流行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在20%以上;很多患者虽然之后身体恢复了健康,但心理遭受了严重影响;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早晨的心情相对更不好,晚上则稍好一些。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陆林院士特别指出,2020年初的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约为24%,失眠的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疫情前。而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一半就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发展而成的,例如遭受过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问题的预防,要从青少年开始,早发现、早干预。”他呼吁。
熬夜可能加剧不良情绪
如何维护好心理健康?
陆林院士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及时识别心理问题的信号。比如口腔溃疡、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下降等,都可能是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此外,压力大还可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异常,如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持续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消沉…… 人们在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后,需及时采取行动适度控制以调整情绪,如进行休假、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交流、参加体育活动、看电影等,从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
此外,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饮食,坚持体育锻炼。陆林院士建议: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小时,中学生每天要睡够9小时,高中生每天要睡够8小时,成年人每晚12点前睡觉,不熬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良的情绪,可能睡一觉就过去了,这都是正常的。熬夜的话,不良情绪可能变得越来越糟糕。出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他提醒说,“很多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都很好,比如抑郁症,百分之七八十都有很好的疗效。”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