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解决失眠要靠人文关怀和科技力量——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

2024-12-0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阅读量:53

    睡眠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是影响国民健康、工作效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公众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  编辑金明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赵明明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周华/摄)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命现象,与生物进化、物种繁衍和个体生存发展等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称,睡眠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是影响国民健康、工作效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公众问题。

    作为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陆林身兼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中国脑计划脑疾病领域召集人和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多职。为守护国人睡眠健康,北大六院早于2014年成立睡眠医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陆林亦开讲了我国首个《睡眠医学》课程,主持编制了《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等系列临床指南。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64%的居民面临睡眠困扰,完全无睡眠问题的人群仅占19%。显然,失眠已成为当代大部分人的常态。改善睡眠,刻不容缓。

    何谓高质量睡眠?十年来,我们的睡眠问题有何变化?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睡眠困扰又有何不同?近日,陆林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不仅回答了以上问题,还介绍了我国治疗失眠的最前沿探索。

“我们要全民携手,以人文关怀和科技力量,一起打响这场健康睡眠保卫战!”陆林说。

陆林

    高质量睡眠有指标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盛,人们日益重视睡眠健康。大家都很关心,怎样的睡眠算得上高质量睡眠?关于睡眠,又有哪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陆林:所谓高质量睡眠,最重要的指标是白天感觉良好。通过观察入睡速度、睡眠深度、睡眠时长、起床后精神状态等,可以初步判断睡眠质量的好坏。

    关于睡眠的认识误区包括:有的人认为打呼噜的人睡得香,有的人认为睡前喝酒和运动有助于睡眠,有的人晚上失眠白天补觉……不少人认为,熬夜后补个觉就没事了,但事实上,补觉并不能补偿代谢带来的损伤,这个损伤需要一周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恢复。

    我最反对熬夜,如果必须熬夜,建议把睡眠时间留在后半夜,且第二天补觉时间不要太长;如果第二天午睡,建议半小时左右,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睡眠是一门科学,时长不足或过度睡眠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给出的标准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成人7至8小时、老人不低于6小时。

    《瞭望东方周刊》:睡眠不好,是不是一种病?

    陆林:睡眠不好不一定是疾病,但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或前兆。比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常伴随睡眠障碍;某些生理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当睡眠不好持续存在,并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能发展为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会导致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从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可引起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高脂血症、肥胖、免疫功能失调等,还可能引发孕妇早产;能带来认知受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这些疾病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更年轻,病因更多元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是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成立第十年,就你的观察,十年来,临床患者有哪些变化?

    陆林: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成立于2014年,十年临床,我们看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患者年轻化。以前的患者,以合并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为主,但现在中青年成为主要患者群体,甚至小学、初中的孩子也开始受到失眠困扰。这表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对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睡眠质量都产生了影响。

    第二个变化是患者数量的增加。随着全社会对睡眠健康的日益关注,睡眠障碍的严重性被认识,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出现了一床难求的情况。当然,为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也增加了该科室床位和医务人员的数量。

    第三个变化是患者病因更加多元。早期的患者多因躯体疾病引发失眠,而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睡眠障碍中的影响日益凸显,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

    第四个变化是患者认知有了显著提升。随着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媒体宣传的加强,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患者对睡眠障碍的重视程度增加,更愿意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并积极配合治疗。

    《瞭望东方周刊》:临床上治疗失眠有哪些办法?

    陆林:目前,治疗失眠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针对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睡眠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睡眠质量。它包括认知重构、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和放松训练等。

    关于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期使用的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以及非苯二氮?类药物等。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还有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光照疗法等,能在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问题。

    许多情况下,失眠可能是由其他潜在健康问题引起的,如抑郁症、焦虑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治疗这些基础疾病往往能改善失眠症状。

    谁更容易失眠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睡眠问题是否有不同特点?

    陆林: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睡眠问题上有显著差异。

    女性受激素影响较大,在月经周期、孕期和更年期,因经历明显的激素波动,睡眠质量易受影响。此外,女性脑中的海马和顶叶区域比男性发达,这使她们有更强的情绪感知能力,同时也更易受情绪影响发生失眠、多梦和早醒。

    相比而言,男性受激素影响不明显。但是,男性更容易受工作压力,熬夜、饮酒等生活习惯,以及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问题等潜在健康问题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在不同年龄段,睡眠问题也各有不同:婴幼儿由于生理需求和发育特点,睡眠周期短、深度睡眠少,容易频繁夜醒;部分儿童因腺样体肥大等问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青少年有学业压力,加上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生活习惯,睡眠受影响;成年人有工作压力、家庭琐事等多重压力,睡眠质量下降;老年人则受身体健康和药物等影响,有睡眠碎片化等问题。

    总体而言,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自的睡眠问题,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瞭望东方周刊》:“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面对失眠,可以采取哪些办法自我调整?

    陆林:世界卫生组织发现,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睡眠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面对失眠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行失眠的自我调整,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入手。比如自我训练,规律作息,每日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入睡并起床;避免睡前的过度刺激,进行放松练习,感到明显困倦时再上床;学会管理压力和焦虑,入睡困难时避免不断强调“必须迅速入睡”的念头,减少对睡眠和情绪问题的过度关注;保持饮食节律,按时三餐,晚餐最好在睡前3小时结束,尽量避免服用兴奋性物质,例如酒精、咖啡、浓茶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睡眠问题持续时间超过了3个月,或是对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请及时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

    前沿探索可期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失眠治疗,北大六院有哪些前沿探索?

    陆林:很多精神心理疾病会伴发睡眠问题,如能改善睡眠,就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我们的临床试验显示,这种干预对于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是有效的。

    比如,有一名抑郁症患者,他被过去的创伤记忆、痛苦记忆困扰,长期入睡困难和早醒。如果在清醒的时候干预,让他把痛苦的事情说出来,可能对他造成再次伤害。所以,我们的策略是在睡眠中,在无痛苦的状态下,通过关联线索消除痛苦记忆。

    我们设计了多维度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睡眠干预,通过特定的脑电刺激技术,帮助他改善深度睡眠阶段的质量。治疗几个月后,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提升,抑郁症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们还在探索数字治疗,通过人工智能的睡眠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跟踪用户的睡眠数据,更精确地针对失眠原因,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在研究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通过直接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来改善睡眠质量;我们联合了医药企业研发新一代药物,力图针对特定的脑部受体而不影响其他生理功能,以减少副作用。

    其他的探索还包括如何通过调整光照、肠道菌群、饮食和运动来同步体内的生物节律,以改善睡眠等。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助眠产品,包括褪黑素、助眠口服液、助眠香薰精油和智能睡眠仪等,请问你如何评价?

    陆林:无论是通过调节生物钟、改善生理状态、利用香气放松,还是通过环境调节和数据反馈,这些产品的最终目标都是帮助用户顺利入睡。

    助眠产品的效果因人而异,经常夜班或倒时差的人可能会觉得褪黑素很有效,都市白领可能更喜欢使用助眠香薰精油或智能睡眠仪,对于由精神障碍、躯体疾病、酒精、咖啡等物质刺激引起的失眠,这些产品则可能难以见效。需要注意的是,若长期不规范使用这些产品,可能干扰体内激素分泌,导致睡眠功能进一步失调。

    不同的失眠患者,有不同的病理原因,切忌因为他人使用某类产品改善了睡眠而盲目跟风,如果出现严重的失眠,还应及时就医。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