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重庆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科学界的“国民女神”

2020-11-22   澎湃新闻   阅读量:263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的

    “泰斗级”科学家

    她是2018年度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她的童年在重庆北碚度过

    她笑称自己是地道的“重庆人”

    时隔79年,她再次回到重庆

    《重庆专访》带你一起探访

    张弥曼院士的传奇经历

    以及她毕生追求的“科学精神”

    国庆节期间,重庆自然博物馆“咏霓科学讲坛”迎来了一位科学界的“大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

    2016年,张弥曼获得全球古生物学界最高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她又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以表彰她在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研究过程中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在颁奖典礼上,张弥曼用5分钟简洁幽默的演讲,彰显了中国女性科学家的风采。

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现场 图:第1眼-重庆广电

    1953年,高中毕业的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不过,在1955年,她却被国家选派,去往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此后,张弥曼的青春岁月都铺洒在了寻找化石的路上。

    Q:您年轻的时候,一年当中野外工作时间有多久?

    张弥曼:年轻的时候大概有这么10来年,每年大概要出去三个多月。

    Q:你们一个团队当中除了你之外,还有其他女同志吗?

    张弥曼:十几个人,甚至三十几个人,就是我一个女的。

    Q:会不会不是很方便?

    张弥曼:一点也没觉得不方便,那时我们生活也很简单,跟一帮男同志到野外去。

    Q:可能当时也没有洗澡的条件?

    张弥曼:那就不洗。

    Q:最长连续多长时间不洗?

    张弥曼:比如出去三月,三个多月就不洗。

    Q:您不难受吗?

    张弥曼:不难受,习惯了就不难受。

年轻时,在野外工作的张弥曼 图:第1眼-重庆广电

    1980年,张弥曼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访问学者,在她的随身行李中,有一块从中国云南曲靖出土的泥盆纪早期杨氏鱼化石。

    做起研究来,张弥曼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久而久之,瑞典人都知道博物馆里有一位“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经过近2年时间研究,张弥曼发现,杨氏鱼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没有内鼻孔,意味着杨氏鱼在陆地上无法呼吸。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论断,对传统的四足动物起源学说造成了冲击。而她挑战的正是她的导师,瑞典古生物权威学者雅尔维克。

    Q:听说您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和您的导师是相反的,他知道后什么态度?

    张弥曼:我没有想到,我想他们应该是比较大度的,但是他真的不是很高兴。

    Q:您的科学论断挑战了当时的权威言论,您有一些压力吗?

    张弥曼:我觉得跟我以前做的一些事情一样,我觉得你看见什么你就应该说什么,你应该得出什么结论你就说什么。如果不实事求是,你做的科研就没意思,没兴趣了。

张弥曼全家福 图:第1眼-重庆广电

    此次造访重庆,对张弥曼来说,还有特殊意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岁的张弥曼随父母从南京内迁至重庆北碚,一直生活到1941年才离开。北碚朝阳小学,就是张弥曼当年就读的学校。

    时隔79年,再次回到故地,张弥曼感慨万千。她说,在北碚生活的几年,有两件事情让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遭遇日机轰炸,二是学会讲四川话,并笑称自己的四川话讲得比家乡话还好。

张弥曼重游故地 图:第1眼-重庆广电

    如今,已84岁高龄的张弥曼仍经常出现在各种青少年科普活动现场。她说,“我们要培养更多科研人才,就要在青少年时期为他们种下科学的种子,为他们搭建起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张弥曼给青少年进行科普讲解 图:第1眼-重庆广电

    张弥曼被很多网友称作“国民女神”,在科研中,她不畏艰苦、坚持真理;生活中,却谦逊而低调,不愿提及自己取得的诸多成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弥曼用她的身体力行,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也赋予了“国民女神”新的内涵。

    公益多一点

    点餐不随意,量度把控有意义。乱点一气,绝非阔气。掂量好了再点餐,剩菜剩饭太难堪。

    原标题:《重庆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科学界的“国民女神”》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