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大先生》第二季 张弥曼院士&朱敏院士万古寻证

2023-10-18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111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出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师范学院联合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二季《万古寻证 探索起源》主题节目,于昨晚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以及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院士,讲述中国科学家跨越几亿年追溯人类起源的故事。

https://www.bast.net.cn/picture/0/dd7164bbdad1409f96e16b91db0c9ba2.jpg

    透过历史的痕迹寻找人类来源

https://www.bast.net.cn/picture/0/869ba1837b4d479a93b73f3f813d50c0.jpg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的?中国古动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是一条保持着4亿年前古老面貌的拉蒂迈鱼,它见证中国科学家有关四足动物起源的一项项开创性研究,在它身上能看到四足动物乃至人类身体的结构和器官的影子。朱敏院士一直在追溯脊椎动物的上岸历史,朱敏院士和团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云南、四川等地发现了许多有颌类鱼化石,如保存较完整的梦幻鬼鱼、初始全颌鱼、斑鳞鱼等,让云南曲靖失落的“古鱼王国”得以重见天日,并在多年以前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发高精度CT,用以取代磨片的方法了解鱼类脑颅的内部情况。改善了原本极为复杂的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世界关于鱼类演化的知识有了显著增长,使我国在早期鱼类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https://www.bast.net.cn/picture/0/5ae674c648fc466a8bb5ea6b828fff27.jpg

    但朱敏院士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由于云南强烈的紫外线和多雨的气候,加快了化石的风化速度。于是朱敏院士和团队又多了一项任务:在曲靖寻找和抢救各种化石,给当代及后世科学家留存研究材料。当朱敏院士带未来团来到他们存放化石的简易棚时,未来团看到存满好几间仓库的化石时十分惊讶。朱敏院士表示,虽然百年以后这些材料有什么研究成果都跟自己直接关系不大了,但作为古生物工作者有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材料抢救回来放在博物馆,对子孙后代都会是十分珍贵的财富。这份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很大程度来源于朱敏院士的老师,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老师。

https://www.bast.net.cn/picture/0/355ee3a667b44fa49fca89c30d193258.jpg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孑遗至今的肉鳍鱼类,还包括了肺鱼,到底是哪种肉鳍鱼类与四足动物的关系更接近?1965年,张弥曼院士前往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的时候,她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复杂且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她积极投身于相关工作,致力于揭开四足动物祖先的“身世之谜”。在现代CT技术尚未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古生物学界推崇一种极为艰苦但利于发现细节的研究方法,称为“连续磨片法”:就是拿一块化石磨掉薄薄的一层,放在显微镜下画一个切面图,再磨掉一小层,再画一个切面,直到整块化石磨完为止。经过持续两年的艰辛劳动,这件长度只有大约28毫米的化石,被转换成了540多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蜡模!当这些蜡模被叠加起来的时候,张弥曼院士仔细观察了蜡模发现化石没有内鼻孔。杨氏鱼没有内鼻孔。这个结论与当时学界权威们的看法相左,引起他们的不悦。后经全球古生物学界深入探讨,到1995年,古生物学界普遍认同了她的观点,认定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不是欧洲和北美,而是中国云南曲靖。

https://www.bast.net.cn/picture/0/1592924dd6dd451581a4c64fd4871ab7.jpg

    2018年3月22日,张弥曼院士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词称:“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一朝被公众熟知。可不为人知的是,张弥曼院士平均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在外边。有时候就张院士一位女性跟三四十个男同志一起在外边跑。附近老乡一开始甚至都搞不清楚短发的张弥曼院士的性别。几十天才能洗一次澡是常态,张院士经常带着一身虱子。染了虱子的衣服就丢进做饭的大锅煮一煮消毒,再把锅洗洗接着做饭。除了生活的艰苦,工作过程也十分消耗身体。长时间对化石进行磨片、修复等工作,张弥曼院士的十根手指只有一两根有指纹,其余几根手指的指纹都在日复一日摸石头的动作中被磨掉了,眼睛也患上了黄斑变性。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女性科学家的身影弥足珍贵,她们努力前行的每一个足印,脚尖都朝着梦想的方向。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朱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弥曼
  •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