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万古寻证 探索起源 北京市科协×北京卫视《大先生》第二季古鱼类学家朱敏 一凿一斧之间人类起源

2023-10-16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168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出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曲靖师范学院联合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二季《万古寻证 探索起源》主题节目,将于10月17日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老师以及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先生。跟随他们的目光与几亿年前人类先祖跨时空相望。

说明: 图片

守护“古鱼王国”

说明: 图片

    人类的祖先竟然是鱼类?我们从哪来?又要到哪去?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人类才知道我们是从早期的脊椎动物演化而来的。但是从哪些动物进化而来的?怎样演化而来的?我们所知甚少。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院士在本期节目中带领未来团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外开放的科普展馆——中国古动物馆,更深入地认识、了解4.4亿年前的人类远祖,解答未来团关于“人类起源”“古生物演变”等问题。馆内陈列着研究所最有价值的标本,其中的“镇馆之宝”是一条有“活化石”之称的拉蒂迈鱼的标本。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四亿年前,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肉鳍鱼类之一,对研究四足动物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距今4亿多到3亿5千万年的“鱼类时代”,世界上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就是“鱼类”。

说明: 图片

    “朱敏团队能够有效地守护‘古鱼王国’,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世界关于鱼类演化的知识有了显著增长,使我国在早期鱼类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朱敏院士的老师、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老师曾如是说。未来团跟随朱敏院士来到他们最初发现化石的地方:云南曲靖,朱敏院士曾在这里的山上独自一人,敲着一块一块的石头,一点一点地寻觅着古鱼类曾存在的痕迹,寻找它们留下的化石,以探究生物演变的历史,透过历史的痕迹窥见人类“来处”的秘密。

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


    朱敏院士的老师张弥曼院士现年87岁,依然精神矍铄,气度不凡。抵达现场时她坚持不要搀扶,步履虽缓慢却坚定,正如她几十年坚持如一的科研生涯,每一步都带着科研人的信仰与坚决。20世纪80年代初,张弥曼赴瑞典访学,运用“连续磨片”的方法对云南曲靖发现的“杨氏鱼”脑颅化石展开研究。“连续磨片法”是用极为精密的手法,将化石逐层打磨,每次只磨去几十微米厚的一层,再涂上二甲苯以增强细节,然后对打磨面进行拍照。然后根据胶片的投影,手工画出打磨面的放大图像,再将蜡倒在图上,压制成薄片并且精心雕琢细节,使蜡的覆盖范围与手绘图像完美重合,就得到了一块合格的磨片。最后将所有的磨片按顺序叠加在一起,得到化石的放大模型。张弥曼院士对重建的杨氏鱼的蜡质模型进行研究后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类。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包括肺鱼在内的总鳍鱼类是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拥有内鼻孔则是其“登陆”时能够呼吸的前提。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也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了中国云南曲靖。

说明: 图片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女性科学家的身影弥足珍贵,她们努力前行的每一个足印,脚尖都朝着梦想的方向。7月19日,“张弥曼星”命名暨“张弥曼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未来团也来到了仪式现场。在发表感言时张弥曼院士并没有强调自己的成就,而是向众人介绍了曾和自己在曲靖一同奋斗的同代科学家们,遗憾的是其中有几位科学家已经作古。肉体虽逝但精神不朽,有像张弥曼院士一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前辈带领,后世还会有很多位像朱敏院士一样杰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会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中薪火相传。

说明: 图片

    人生短短几十年,和三十多亿年的生命演化历程比起来微不足道。但只要在有限的人生里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就没有虚度。更多精彩,欢迎在10月17日周二晚21:05锁定北京卫视,收看《大先生》第二季,探寻生命的“来处”,感悟生命的意义。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朱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弥曼
  •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