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一生挚爱工程抗震事业

2011-06-27   央视网搜索   阅读量:77

――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锡元周锡元(右三)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资料图片)  从邢台地震到通海地震,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锡元几乎走遍了我国所有地震灾区,开展灾害调查工作。  去年底,年逾古稀的周锡元院士还精神抖擞地给学生们作了一场近4小时的学术报告,没有人会想到10天后他被医院确诊患了脑胶质瘤……手术后不到半年,他便永远地离开了挚爱一生的工程抗震事业。  选择土木工程,就是报效祖国  周锡元生于1938年,1953年考取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入学时,周锡元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和平建设的曙光已经出现在祖国的上空。大兴土木的时代来临了!我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为了报效祖国。”  从此,周锡元的一生与土木工程结缘。毕业后,他在刘恢先、胡聿贤、王光远3位院士的指点和帮助下,踏上了献身工程抗震科研领域的征程。  周锡元是我国最早开展地震作用随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首先提出了场地相关设计反应谱,该项研究成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十多年,美国1978年才在抗震设计规范中使用类似的方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开创了我国城市和区域综合减灾领域的研究,率先提出了适合在我国发展和应用的实用复合隔震体系并在新疆和西昌等地建成试点建筑,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360余篇学术论文、6部学术著作、12项国家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周锡元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从事工程抗震研究的知名专家,周锡元不顾七旬高龄,多次往返灾区,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此次大地震的震害特点,思考地震灾害给抗震防灾工作带来的新启示,为抗震规范的修编出谋划策。  (下转第六版)